鼓励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深耕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完善大学生征信体系——
把“校园贷”做成“安心贷”
近期,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一项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多种形式的“校园贷”诈骗,上海、长沙等地也发文提示“校园贷”“培训贷”等消费信贷产品风险。
大学生信用贷款为学生实现自我提升、消费和创业等需求提供了资金便利,但一些非正规网贷平台的进入,使得这一市场乱象丛生、备受诟病。加之一些组织打着“信用贷款”的幌子,将学生骗进高利贷陷阱,让人们对“校园贷”退避三舍。
目前大学生对信用贷款有哪些需求?这个市场总体运行如何?保证校园信用贷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学生信贷消费旺
网贷平台暗藏陷阱
据测算,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规模达到数千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催生出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8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超过1400元,一线城市1800元以上的群体占比最高,有近半大学生有过分期付款的信贷消费行为。
不过,大学生中既有理性消费者,也不乏被虚荣心支配的“剁手族”。今年6月,西北某高校的大一学生李寅打算在网上购买动漫玩偶,但手中资金并不充裕。在室友的推荐下,他在某现金贷平台开通了账户。“一间寝室有一个人用,室友往往会跟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张玉伟认为,不少学生都了解超前消费和贷款存在隐患,但同伴效应是他们难以抵制诱惑的原因之一。
庞大的信贷消费需求面前,“套”深“坑”多的各类非正规网贷平台也混入校园,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以“培训贷”为例,不少培训机构忽悠学生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缴纳学费,却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在网贷平台办理高息贷款。“美容贷”瞄准的则是爱美的女大学生,她们被黑中介或美容机构诱导过度消费,签下数额不菲的贷款合同。这些贷款一旦背上,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甚至引发巨额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为了净化市场环境,2016年4月,相关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2017年5月,原银监会、教育部和人社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平台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完善征信体系 引导理性消费
未来,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机构、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要有所作为。
——强化监管和引导,堵“偏门”开“正门”。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市场主体进入校园金融市场,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与公安、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单位同心协力,打出治理的“组合拳”,形成对违规校园贷的高压态势,防止死灰复燃。
今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专家认为,这是对违规“校园贷”的迎头痛击,有望净化市场。
——加快大学生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风控能力,降低借贷成本。
由于征信数据不足,目前商业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授信额度非常有限,“花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虽然给予大学生一定额度,但与有收入来源的成人信用评级方式相同。在无法及时形成个人信用报告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唯一选择就是走严格的信用审查程序,这会导致其运营成本升高、业务规模收缩,而严苛的贷款申请条件也让大学生望“贷”兴叹。因此,商业银行大步走进校园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
——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不少校园贷案例反映出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金融、安全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关键时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尹振涛说,大学生应该崇尚自强自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支出,进行理性和科学消费。家长也要多关心孩子,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正常需求,提醒孩子远离各类贪欲背后的“陷阱”。
看清非法校园贷的套路
诱惑借款 为诱骗大学生借款,放贷金额起初只有三五千元,这样短期内利息不会高。但若加上手续费和各类费用,实际贷款利息非常高。
合同埋坑 大学生签贷款合同前,以为只是还本金,签合同后又被追加利息、手续费等内容。一旦超过还款能力,借款人就会被“合同”把控,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平账危机 许多非法校园贷“逾期还款”时限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债务会翻着倍往上涨。当借贷学生还不上钱,就被要求“平账”,即去别的“贷款公司”借款还钱,欠下更高额的债务。
规避监管 法律不保护高利贷,因此非法校园贷从业人员会陪借款学生去银行取钱,通过现金转账,留下银行流水凭据。有些校园贷会先将借贷全部金额打入银行卡,学生取出后,却因各种名目得不到全部款项,但还款时仍得全额还款。
葛孟超 张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