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旅游
内容详情 2019年11月05日 返回该版首页

推动新一轮消费升级点亮城市夜经济

推动新一轮消费升级

点亮城市夜经济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白天要上班,夜晚才开始个人生活。在技术不断发展、消费加速升级的当下,夜间经济的发展正孕育着巨大市场。各地纷纷发力夜间经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发展夜间经济,各方怎么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各地又推出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措施?记者进行了采访。

面对需求升级 业态如何创新

南方游客到北方,会不太习惯冬天的夜晚,10点后一些街巷就一片冷清;而北方人到南方,常常感叹一家小面馆也能营业到深夜12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邹统钎认为,除了气候原因,目前一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还局限于餐饮、购物、灯光秀,高品质的文化、体育、竞技、表演等产品亟待开发和营销创新。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得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各地纷纷要求在发展夜间餐饮、商业之外,促进夜间的文化、体育赛事、旅游等活动的发展。

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看来,目前一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主要是在延长营业时间方面进行探索,但从结构上而言仍处于“点状”,尚未形成“网状”系统,集中性的整体区域开发较少。“孤零零的某一家店营业,很难吸引消费者专程跑一趟。如果一家24小时书店旁还有配套餐饮、咖啡馆等,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联动需求。”

“发展夜间经济,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依托优势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内涵,拓展和提升品质。”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副教授王伟表示。

“餐饮街、电影院、酒吧、KTV是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夜间经济承载体,导致大多数人对夜间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啤酒烤串购物唱歌’上。”成都大学文化旅游产业学院院长诸丹教授认为,消费者的夜间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消费者对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和新体验等需求还尚未被完全满足。要充分挖掘城市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从消费文化、地方特点、民宿文化入手,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商业进化模式,把握契机,寻找切入点。

完善夜间配套 各地如何发力

保障夜间消费,夜间公共服务和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也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不少消费者反映,国内大部分城市公交车和地铁最晚运营时间为22点至23点,在大型商圈,夜间打出租车也经常需要排号。

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去年3月,成都推出12条夜间公交线路,将22点至凌晨1点的运营线路比例提高至32%。成都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公交线路有效提升了市区各商圈、餐饮、娱乐等大型场所夜间经济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目前成都文旅公交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规划设计一条夜间旅游线路,将通过旅游观光巴士串联宽窄巷子、东门码头、春熙路等热门地点。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北京将地铁1号线、2号线运营时间进一步延长,每年5月至10月,每逢周五、周六,1号线双向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为消费者前往长安街沿线及二环周边的“夜京城”消费场所提供便利。

对于一些商业综合体反映的夜间停车难问题,北京市交通委也在组织各区结合停车位供需情况,利用空闲土地等新增一批停车位。交通部门还将对“夜京城”地标、商圈及生活圈加大出租车调度,增加周边驾驶员数量,通过鼓励措施及优先调派策略引导驾驶员接单。

除了消费者的困难,不少商家也反映在延长夜晚营业时间时遇到一些阻碍。

成都一家火锅店负责人提出,尽管目前很多餐厅已经尝试延长服务时间,但针对餐饮业的垃圾清运时间还没有跟着延长,相应配套措施应该到位。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媛建议,对夜间消费集中区域的灯光、交通、停车及垃圾等制定一系列标准和导则,支持各商家规范增设亮化设施和设置霓虹灯。同时,还应加强对夜间消费相对集中路段的交通疏导,制定出台更具灵活性的停车管理措施,满足夜间出行需要。

王明峰 贺勇 田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