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商界
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31日 返回该版首页

“90后”返乡养殖小龙虾 扎根乡村追逐“创业梦”

“90后”返乡养殖小龙虾

扎根乡村追逐“创业梦”


7月30日早上5点过,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消河乡消河村小龙虾养殖业主魏世雄和杨涛便吆喝着起床,来到塘堰堤埂上开始每天早晚例行的巡塘行动。魏世雄告诉笔者,巡塘主要看塘堰是否漏水、防逃网是否损坏以及小龙虾有没有翻塘等现象,他们的养殖基地共有11口塘堰,堤埂加起来有4000多米长,每天巡塘时间都在6小时以上。

魏世雄和杨涛都是“90后”小伙。去年9月,他们从外地回到家乡,在消河乡消河村4组租地120亩搞起小龙虾养殖。近一年来,他们吃住在养殖基地,用心照料着小龙虾,坚强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乡村舞台上追逐着自己的“创业梦”。

吃夜宵发现商机

返乡养殖小龙虾

5年前,18岁的魏世雄先后到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打工。他在外面吃夜宵时,都要点一盘小龙虾。吃的次数多了,他发现虾的个头虽然越来越小,但价钱却一年比一年高,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过进一步了解,魏世雄得知,四川市场上的小龙虾大部分都来源于湖北、江苏等地,长途运输导致物流成本增高,小龙虾成活率较低。

“如果回家养殖小龙虾,肯定有赚头!”魏世雄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在家人的支持下,2016年8月,他和合作伙伴、乡友杨涛到湖北小龙虾养殖基地系统学习养殖技术。2017年6月,两人回到家乡,花了3个月时间多处找地,最终在水源条件好、交通便利的消河乡消河村4组流转土地120亩。经过8台挖掘机近2个月时间的开挖,建起11口平均深度达1.1米的塘堰。按照养殖技术要求,魏世雄和杨涛组织村民对塘内进行消毒处理,在成功蓄水后,又在塘堰内栽植小龙虾生长必须的“伊乐藻”水草1000多公斤。

初次养殖遭遇挫折

胸怀梦想不言放弃

万事开头难,尤其对水产养殖来说,更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今年4月,魏世雄和杨涛投入12万元资金,按每公斤48元的价格,从湖北购买2500公斤虾苗运回基地养殖。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时间超过20小时,加上密度过大,虾苗在途中死亡近三分之一。运到基地后,魏世雄和杨涛赶紧将活着的虾苗投放到塘堰中养殖,却不料这些活着的虾苗中,有一部分在运输途中因相互挤压受到伤害,放养后的前三天,他们每一天都要从塘堰中打捞近百斤死苗,损失极为惨重。

养殖刚开始就遇到这么大的挫折,魏世雄和杨涛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在亲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他们擦干泪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身心搞好塘堰中剩余虾苗的养殖和管理。到今年6月中旬,第一批投养的小龙虾仅打捞出600公斤,经运往成都、重庆市场销售,获得收入2.4万元。

虽然和购苗投入的12万元钱比较起来,亏损近10万元,但生性不服输的魏世雄和杨涛并不轻言放弃。经历了第一次挫折,他们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业梦”不但没有破灭,反而愈发坚定和执着起来。

今年6月下旬,魏世雄和杨涛筹集16万元资金,到湖北购买虾苗3500公斤。有了最初的教训,他们在增加运输车辆的同时,选择温和的天气出发,途中每到一处服务区,都要向车箱里加注半小时的水,并加放冰块降温。经过特殊“护理”,虾苗在运输途中的损失降到了10%以下,投放到塘堰中后,再也没有出现大量死苗的现象。“这一批小龙虾将在8月中旬上市销售,我们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收获!”魏世雄和杨涛充满信心地说道。

日夜坚守在养殖基地

用行动实现“创业梦”

自从养殖小龙虾以来,魏世雄和杨涛便把基地当作了自己的家。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小龙虾的精心管理中来,顾不上白天黑夜的辛苦操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圆心中的“创业梦”。

“小龙虾养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除早晚巡塘、改善水质、水草打尖外,还要防范干旱和暴雨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尽管才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魏世雄和杨涛说起小龙虾“养殖经”,已是相当内行。

“如果巡塘发现大量小龙虾爬到堤埂上,就有可能是水质出现了问题,必须加强观察,预防塘内细菌滋生!”魏世雄坦言道。为此,他们每个月都要给塘内水质消毒3至4次,提高虾的品质和成活率。

对魏世雄和杨涛来说,基地防洪也是丝毫不敢马虎的大事。基地建的排水沟宽0.8米、深1.1米,每当遇到暴雨天气,他们就要守在塘堰边,防止排水沟垮塌对养殖基地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今年5月的一天深夜,天下起瓢泼大雨,魏世雄和杨涛戴着头灯,拿着锄头在大雨中疏通排水沟。汹涌的山洪先后冲垮了5处沟坡,他们跳进沟中,用手捧起石块和泥土,迅速把垮塌的地方补起来,再用锄头夯实,直到天亮雨停。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了创业成功,我们再辛苦都值得!”杨涛表示。笔者得知,他们心里还埋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未来5年内,计划把养殖基地扩大到500亩以上,并把基地建成集垂钓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刘峰 特约记者 张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