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专题报道
内容详情 2018年08月21日 返回该版首页

“聚汇”西平 以党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聚汇”西平 以党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成都青白江区清泉镇西平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阳光明媚的八月,行走在成都青白江区清泉镇西平村,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草茵茵,一处一景,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把村落装扮得如同一幅图画。“我们村里就像一个乐园,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体验田园生活,在这里生活非常惬意。”生活在西平村的村民是幸福的,满足感也洋溢在脸上。

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西平村以党建引领区域发展为着力点,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村民自主参与乡村发展和乡村自治,逐步形成支部引导“搭台”,村民自主“唱戏”的良好氛围,同步推动“‘聚汇’工程”扎实开展,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夯实基层党建为抓手,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加速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图。

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新西平大笔书写产业发展、秀美乡村、乡风文明新篇章,把党旗高扬在希望的田野上。



产业兴旺 一三产业互动


“我们对全村的大头菜、青菜等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确定了在发展现有大头菜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基础上,新建设伏季水果优质杏产业基地。”村党支部书记讲道。

乡村振兴靠什么?产业兴旺是先导,党员带头是关键,西平村注重从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人员中选人用人,把德才兼备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组、村干部,把优秀组、村干部培养成村(社区)书记、主任,造就了一大批引领农村产业兴旺的领头羊。

“党员干部要做给百姓看,带着百姓干。”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西平村实施了“繁星引领”计划,强化党员个体作用发挥,依托每月17日组织开展的“固定党日”“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通过访贫问苦、助力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统一党员思想,树立“个个党员都是先进,服务群众不遗余力”的良好形象。同时,实施“青蓝孵化”计划,按照组织要求培养和群众民主评价的原则,着重在复原退伍军人、种植示范户、骨干党员等人群中选拔后备干部,探索设置后备干部“锻炼岗”并完善年度评议机制,正逐步形成“书记带、群众评、村委用”的“导师制”后备干部培养模式,让他们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也让年轻党员扛起产业兴旺大旗。

为使产业兴旺政策落地,彻底解决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困难,解除他们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后顾之忧,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发展需求,实施“能人治村”计划,在村内选出大头菜种植、农产品销售、土木建设等“乡村能人”,邀请“乡村能人”就新居建设、产业发展、平安和谐等方面贡献力量,打造“西平乡村能人会客室”工作平台,配合其开展技术指导、经验交流等活动。并且采取办培训班,邀请区农广校有关专家和镇事业中心老师进行专题讲课;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种菜农户培训。对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新技术进行推广,使他们掌握或基本掌握种植青菜、大头菜的实用技术等,通过对村民开展的服务,促进全村在农业结构上的调整。

同时,全村充分运用增减挂钩项目成果,加快拆旧区复垦,促进大头菜、伏季水果等种植区域连接成片,逐步建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注重利用电商、新媒体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壮大产业优势。积极运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现状和前景的调查分析结果,结合精准扶贫项目,采用果蔬套种新发展伏季水果800多亩,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宜佳食品有限公司落地西平村,实现西平村大头菜的价值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如今,西平村以党建全面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引导绿色产业兴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推动经济“活”起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扎根农村,让大家充分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


生态宜居  “小组微生”农村体貌靓起来


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清澈见底的门前塘,别具一格的院落风格……如今来到西平村,一幅秀美乡村图映入眼帘。

说起如今的改变,村民们都感受颇深,“当初多亏了村支部和村议事会成员等的大力宣传,并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其他美丽新村,让大家有了直观感受,最终经多方对接、积极协调,才有了西平村现在的美貌。”

2016年5月,在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契机下,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意愿,西平村启动了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为确立项目安置点,打破村民们希望能向场镇靠近的认识误区,村委会采用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领导讲党课学理念,邀请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利用“讲党课”的契机,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介绍“小组微生”的发展理念。同时,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代表等分别前往蒲江县新民村、都江堰市九龙村、鹤鸣社区,实地切身感受本村居住的成功案例,成功地让村民认识到本村居住的优势。经过党课洗礼以及实地参观所带来的冲击,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代表大力宣传了本村集中居住的各种优势,曾经坚持要求“异地居住”的广大村民逐渐认识到“本村集中居住”才能够为自己及子孙后代、为西平村带来更大更长远的利益,有效避免“腾龙换鸟”变“腾笼空鸟”。

拿什么留住乡愁?有容乃大,海纳百川。为打造土地整理“样板房”,西平村编制老旧院落改造项目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全区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实现对院落主干道路提升、入户道路建设、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院落景观节点和文化健身阵地建设、院落线网整治改造、院落整体风貌改造、院落林盘整治等项目的整体改造提升,改善农户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农户生活品质。

通过增减挂钩项目的开展,解决了农村“小散乱”的问题,西平村将220余户农村散居户集中到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居住区,既解决了农村散居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率低的现状,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同时,拆旧区复垦将全村原有零散的大头菜、伏季水果等种植连接成片,形成规模,为对外输出大头菜、发展乡村赏花品果的乡村旅游提供基础保障。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村民自主自治的热情,对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提供了方法和指引。

在“挂钩”项目的推动过程中,清泉镇党委、政府探索实行了“村民主导、社会参与、政府监管”的发展模式,清泉镇党委书记、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利用“微党校”“农业夜校”等平台,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宣讲村民自治的优势、“小组微生”的理念和西平产业发展的美景,坚定群众发展信心。西平村也积极探索了支部把关定向、合作社成员自主选择、党员干部带头响应的项目自治模式,引导村民自发成立“成都市蜀丰和谐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初步实现由个体单打独斗变为集约化抱团发展。合作社成员自主选择户型设计、环境配套、利益分配等事宜,同时引导合作社中的党员干部率先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中。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引导合作社成员积极参与项目监督和建设,筛选了部分有建筑专业技术的成员参与项目施工,并邀请部分成员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工艺、工序、工期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实现了“村里的事情村民管”,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树立起了党组织的威信,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无限活力。中央电视台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组经过实地走访后,也对西平村探索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进行了报道与肯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该村积极优化公共服务配套,除了严格按照“1+8+N”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让秀美乡村呈现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体貌特征外,又通过广泛收集村民意愿,探索实施“1+1+3”社区管理模式,即“一个组团一个组长三个志愿者”,一方面方便收集村民各项意见,一方面为村民开展各种志愿服务,让广大村民不仅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营造出安居乐业的宽松环境,提高了村民幸福感。

秀美乡村点布置到哪里,哪里就有党旗飘扬;专项整治的重点在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做后盾;环境卫生的难点在哪里,哪里就有党员攻坚的身影。在“样板房”打造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中,党员干部带头成了潜移默化的带动者,干部示范带头老百姓才不摇头。


乡风文明  “文化小康”村民品位高起来


“他们这个村不仅处处干净整洁,就连村民们待人都是客客气气的,到这里耍了一次还想来第二次。”从重庆到这里参观的张晓霞讲道。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西平村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引导村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体系,以文明村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户创建活动,推动乡风“美”起来。

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西平村把党建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作为村级治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教育村民在农村人情社会的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不良习气蔓延,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凝聚起乡土人文美。

同时,紧紧围绕服务改善生活、服务改进乡风、服务产业发展的主题,按照“两下两上”的工作模式,组织即将入住新居的村民筹建新型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并由业委会牵头分院落制定公约,逐步探索形成“小组团有院规、大小区业委会”的自治管理模式,构建文明自治乡风。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该村深挖本村历史文化,开发自然人文景观,建设涵盖党建的“三美”文化墙、西禅寺历史墙画、石油架子观光台以及打锣堡登山步道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休闲区;同时借助专业文化传媒公司资源,依托区域历史文化传说和底蕴,开发民俗娱乐项目,欢聚四方朋友。

文明乡风如春潮汹涌,席卷着该村各个社区,在文化小康建设的浓厚氛围中,乡风成为了西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关键看党,西平村大力提高党引领农村工作的能力,大笔书写产业发展、秀美乡村、乡风文明新篇章,把党旗高扬在希望的田野上。如今,西平村的环境不断改善,成为了清泉镇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张重要名片。

蓝图已经绘就,步履更加坚定,西平村正阔步前行。

张英 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