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双创”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前言
10月9日—15日, 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举行。在成都天府五街路口,2018全国双创周吉祥物“蓉蓉”与“壮壮”头戴哈雷风镜,萌趣可爱,远远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蓉蓉”与“壮壮”的背后则是今年双创周成都主会场活动的举办地——成都高新区菁蓉汇。此项活动是继北京、深圳、上海后,主会场首次落地成都,也是组委会首次将主会场设在西部,不仅完整构筑起“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双创区域引领版图,而且让全球视角再次聚焦中国西部创新创业热土——成都高新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务院批准的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坚持开放促开发,创新促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化、众创化、集群化为主要方向,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以全方位、一站式、大孵化、放管服为主要内容,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大空间、大视野、大集群的发展理念,谋划创新创业升级版蓝图,以创新主体最活跃、创业资源最富集、创造能力最持久的鲜明特色,连接全球创新创业脉搏,推动高水平双创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
关键词:百亿元 昆仑万维全国总部落户
10月10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火热开展期间,成都高新区与全国知名的综合性互联网企业昆仑万维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昆仑万维将投资逾百亿元,在成都高新区设立昆仑万维集团全国总部及总部产业园,并将其下属挪威浏览器厂商Opera Software ASA公司中国区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
“昆仑万维集团全国总部及Opera中国区总部落户,将进一步促进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活力区,助力成都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正大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与公司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基于成都在人才资源、生产成本、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及成都高新区良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经济产业发展态势,通过对国内主要城市的多次考察评估,昆仑万维决定将全国总部和Opera浏览器中国区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说,昆仑万维将致力于发展成为中西部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公司在软件研发、游戏开发、社交娱乐、信息分发等领域的资源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相关企业来成都高新区发展。“随着昆仑万维总部产业园的建设,未来围绕昆仑万维系列的上下游公司也将陆续入驻,预计到2023年将引进人才上万人,实现营收上百亿元。”
据了解,昆仑万维集团全国总部即将落户的成都高新南区,是成都新一轮规划确立四大功能产业区之一,它的定位是新经济活力区,正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这里建有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中国-欧洲中心、全国双创地标菁蓉汇、全国最大的单体软件园区天府软件园、四川省与新加坡合作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等。目前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培育出新潮传媒、医云科技、数联铭品、博恩思、鼎桥通信等一批独角兽与准独角兽企业。2017年成都高新区新经济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
9日下午,在成都高新区腾讯众创空间,双创周系列活动之一“逐梦高新、创享未来”科技成果系列对接会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参与。政策宣讲、成果路演、一对一洽谈,活动以多种方式组织重点企业与相关机构深度对接,实现重要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全面接触、充分洽谈,力促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
岳光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完博士后之后便来到成都,去年,他受益于成都高新区人才政策和融资渠道的便利,创办了成都吉纬科技有限公司,此次他带来的“5G毫米波高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项目引起各方关注,“吉纬将5G毫米波通信技术与未来轨道交通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进行结合,将打造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先进信息系统和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岳光荣介绍,下一步公司将在轨交高速网络产品化、市场化方面下功夫,进一步以战略合作的方式拓宽业务。
“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批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聚合反应在成都高新区加速演进。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国内外院士19人,国家“千人计划”123人,省“千人计划”349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762家,海外人才离岸基地23个,聚集各级人才52.5万人。
成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吸引国际知名创新机构及企业纷纷在此布局。成都—以色列科技创新中心、中英智慧质量工程技术研究院、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SBC、西门子两大研发创新中心、“设计界的奥斯卡”—德国iF(成都)设计中心等相继在此落户。
“成都高新区将充分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双创升级版、力促双创上水平。”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以中国—欧洲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国际合作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国际服务平台,引导国际高端人才、世界先进科技、国际新兴产业项目等国际创新创业要素加快聚焦,连接全球资源,助推成都高新区“双创”升级。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一百天 民营航企首次完成“一箭双星”发射任务
2018年,一家入驻在菁蓉汇的企业创造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新速度,也刷新了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新速度。9月5日,成立仅百天的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成都高新一号”与“天府军融一号”两颗AI试验卫星顺利升空。此次发射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完成“一箭双星”发射任务、星箭一体化AI处理关键技术和协同式卫星系统结构设计验证、商业卫星全流程作业。
这个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新速度,得益于成都高新区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双创服务体系。自1996年11月,成都高新区建立了第一家政府兴办的孵化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原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到1998年和2000年,先后建立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和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创新创业始终深植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不断优化双创顶层设计,健全双创服务体系,构筑双创生态系统。出台全国首个区域双创发展“十三五”规划,突破传统“以孵化器为点、以创业街区为线”的双创发展路径,在全国率先提出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创新创业、校地军民协同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创业、街道社区基层创新创业四大创新模式。
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政策,构建“大孵化”体系,支持校地军民协同创新创业,不断优化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供给能力,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放管服”改革等多项商事制度改革,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际咨询机构Nature research在成都调研时称赞:“成都高新区双创服务体系在国际上无此类案例,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从创业初期到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给我们提供了房租、税收、人才引进、资金等多项扶持,犹如雪中送炭,帮助公司突破发展瓶颈、快速成长壮大。”作为成都高新区新晋独角兽企业,国内领先的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医云科技受益良多,该公司创始人兼CEO王仕锐说,医云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成都高新区这片肥沃的创新创业热土及这里完善健全的创新创业生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93家,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平台85家,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17年,成都高新区探索“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三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了西南首家连接海内外的连锁型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让双创服务像网购超市一样便利,通过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场机构等高新技术服务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人才服务、科技金融、政策咨询、创新创业孵化等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自选式、便利式的专业服务,并推行创新信用券,保障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良好运行。目前,高新技术服务超市已入驻321家相关服务机构,汇聚创新创业要素资源3187项,累计使用创新信用券次数达6290家(次),降低企业成本超过5000万元。
谋划创新创业升级版蓝图
关键词:《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2016-2020)》
9月12日,Facebook(脸书)在上海举办2018 Facebook海外营销峰会并发布2018中国出海品牌50强榜单。上榜企业中,除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大疆、小米等大众熟知的品牌以外,来自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的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卓杭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狮之吼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名列其中。
科技企业加速出海之路,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开启了崭新航程。置身于全国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浪潮里,成都高新区正处于双创“升级版”的新一轮激流中。
立此潮头,成都高新区从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出发,实施《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2016-2020)》,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双创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将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000件以上、产值3000亿元以上、上市(挂牌)企业100家以上,形成各类双创企业和载体繁荣发展态势。在加强政策支撑方面,《双创规划》提出,将基于“国际化、专业化、众创化、集群化”定位和“大空间、大视野、大集群”发展理念,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在5年内累计投入150亿元驱动双创,吸引全球创新创业资源。
《双创规划》明确,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着力汇聚四大国际性资源、打造四大国家级平台、布局四大特色化空间、实施四大双创模式,探索以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双创发展模式。重点实施示范基地带动工程、龙头项目引领工程、微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国际化牵引工程和精品活动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构建完善五大服务体系、八大服务平台、十大服务链条和一系列特色服务。
“成都高新区将力争走在改革的前列,发挥改革的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高科技企业聚集区,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发挥创新改革的先锋、引领作用,深度链接双创主体,切实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全面融入全球创新链、科技链、价值链。
10月12日晚,在宜人的成都锦城湖畔,成都高新区60家瞪羚及准独角兽企业和来自全国的创业者一道,为创业理想和信念参加双创周活动之一“奔跑吧,瞪羚”智能夜跑。
2017年全球新增57家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我国上榜18家。高成长瞪羚企业是诞生独角兽企业的有利土壤,今年8月底刚刚出炉的2018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名单中,成都高新区有60家入围。
“我们还将加大对瞪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担保基金增信、政府风险准备金增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瞪羚企业利用‘成长贷’‘壮大贷’等产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强化瞪羚企业政策支撑,制定实施成都高新区瞪羚计划,开展瞪羚企业认定和入库管理工作,完善瞪羚培育支持办法,强化对瞪羚企业人才赋能和瞪羚企业品牌赋能,加强瞪羚企业专业服务,完善瞪羚企业培育体系。
“各类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最宝贵的核心资源”。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全面营造宜居宜业宜商的良好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创新领军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较强根植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共生发展的中小微企业生态群落。云兮 舒琴
后记
改革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新创业更是在披荆斩棘中前行。每一家双创企业,每一位双创人才,都需要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30年来,成都高新区一代又一代人开拓创新,持续不断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三十而立再出发,未来,成都高新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重点营造动力强劲、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跨境活跃度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