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3版:四川新闻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09日 返回该版首页

荒山变花海 群众增收有保障

荒山变花海

  群众增收有保障

□程聪 本报记者 汪美山 文/图

近日,记者在巴中市通江县火炬镇二家坪村看到,满山菊花开得灿烂,在黄灿灿的花海中,陈运敏和群众在里面忙碌着。“这几天是采摘菊花的最佳时间,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忙活。”陈运敏说,在流转的土地里种植的50亩金丝皇菊和安徽贡菊长势良好即将丰收。

今年54岁的陈运敏,是巴中市通江县本地人,1981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达州市工商银行工作,1996年辞职下海,先后辗转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从事木材加工、建筑、苗圃等工作,2002年,开始回巴中从事建筑行业。

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很多在外人士都回乡创业,陈运敏也想试一试。巴中市通江县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疫站驻点帮扶通江县火炬镇二家坪村,由梁强任第一书记,主抓脱贫攻坚工作。

二家坪村距火炬镇场镇10公里,海拔在800米左右,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当地村民生活很难自足,2014年被评为贫困村。

“村民生活很难自足,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就外出务工。”二家坪村村支部书记朱俊霖表示,当时村上有红白喜事,帮忙都是老年人。

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田地荒芜。梁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直想引回能人带动村民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梁强结识了陈运敏,在梁强多次的“邀请”下,陈运敏决定回去试一试。

2015年,陈运敏在二家坪村流转荒芜地150亩,种植梨树、桃树、核桃树等,同时建立苗圃基地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种苗服务。在陈运敏的带动下,二家坪村2016年成功脱贫摘帽。

因建筑行业不景气,陈运敏又开始琢磨新的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2017年,陈运敏再次流转170亩土地,让群众以土地入股,他提供资金、技术和种苗,栽植核桃。“核桃在生产期内无收益,群众不能得到实惠。”陈运敏告诉记者,他动员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采用套种菊花和青花椒的模式,以短养长。

2017年11月,在对土壤进行检测后,陈运敏在江西省修水县引进金丝皇菊和安徽贡菊套种在核桃产业中,同时套种黑黄豆30亩和玄参30亩,让当地的群众在产业园务工。

“每天能在产业园赚80元,今年可以收入10000元左右。”70多岁的二家坪村村民朱以奇说,以前像他这种年龄的人,在外务工基本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务工是很幸福的事。63岁的付大财长期在园区务工,今年已经收入17000元。

“要让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必须紧跟市场走。”陈运敏说,菊花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非常受市场青睐,为了延长产业链,他投入30万元购买了2套热能空气循环烘干机,将菊花烘干,采用电商和实体店销售。

既要绿山川,又要富口袋。“第一个目标就是让荒山变花海已经实现了。”陈运敏说,第二目标就是要让群众的土地产值大于传统种植的产值,让群众得到收益。下一步,他将扩大金丝皇菊的种植面积,惠及更多的群众,让他们增收致富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