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3版:四川新闻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28日 返回该版首页

“扶·破·壮·引”工作法助力残疾人幸福生活 ——南充市西充县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模式探索

“扶·破·壮·引”工作法助力残疾人幸福生活

——南充市西充县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模式探索

明江 蒲碧玲


“残疾人最理解残疾人,残疾人的自卑心理多多少少会对健全人产生心理抵触。”西充县残联理事长王文春说,只有帮扶一批有能力、有激情的残疾人发展起来,再带动或帮助其他残疾人共同发展,才能让他们从心理阴影中解放出来。

西充县目前持证在册残疾人26483人,占全县人口的5.13%。解决残疾人生活难题,除了极为特殊的1130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3%)无法实现创业就业外,其余的最大问题就是有效破解创业就业难题,让他们满怀“自力更生”的愿望。如何破解呢?王文春带领西充县残联全体干部职工,走访了部分有创业经历经验的残疾人群体。2016年3月,一套“扶龙举凤”的工作举措出炉了。

扶“龙头”——

让成功喜悦提振自力更生的信心

西充县残联对残疾人创办的龙头企业推出了“四合一”帮扶措施——适当的资金帮扶、先进事迹宣传帮扶(精神鼓励)、平台搭建帮扶(建立残联人电商平台和展销中心)、丰富的活动帮扶(精神面貌展示)。

资金帮扶:截止今年6月,西充县残联共计为31家残疾人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同时残疾人企业带动近500名残疾人实现就近就业。这些在残疾人企业就业的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1800元以上。

宣传帮扶:累计为残疾人创业、就业和残疾人爱心事迹宣传7篇次,残疾人在文化、体育等其他方面先进典型事迹宣传12篇次,分别被四川新闻网、南充日报等媒体发布。让残疾人“优秀一盘”的举措有效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平台帮扶:2018年投入资金15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展销中心一个,为12户残疾人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商品提供线下展销;建成电商平台,专为残疾人创业就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网络展销。

活动帮扶:截止今年6月,共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9次,就业招聘活动4次,学习考察与交流2次。

胥益明,正是这个“龙头”里的代表之一。2001年的一场意外灾难,夺走了他健全的身体、帅气的外貌,却没有夺走他分毫的发展壮志。2004年,他虽身负200余万元的债务,但重新站了起来。如今,他已经成功拥有4个农贸市场、3家企业、3个商场。残联的帮扶他没有忘记,社会各界的帮助他没有忘记:为22名残疾人提供直接就业,为残疾人在农贸市场提供免费场地十余个。据胥益明介绍,他正在扩建企业的外销点。届时,每一个外销点都将专门为有意愿的残疾人而设计,让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共同致富的事业中来。

破“结点”——

让政策合力帮助创业项目的落实

2015年,西充县残联出台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并发到每一个乡镇;与中岭、扶君等15个乡镇党委政府对接,在乡镇自身的项目、政策上向残疾人创业就业倾斜;通过乡镇残联,多次与所在乡镇领导协商帮扶事项。这一工作不仅破解了“政策结点”,还进一步增强了与乡镇领导干部的互动,破解了“人设结点”,全面促进了农村残疾人就近创业、就业的良性发展。

胥国平,正是在“破结点”中受益的农村创业残疾人代表之一。在2016年秋,胥国平回到了他的老家——西充县仁和镇。当初只是为了“拓荒”,他毅然决定创业,一次开荒600余亩。在西充县残联、乡镇的双重“扶持”下,他的创业项目很快落地,原来的600多亩荒坡地,一年之后就变成了青青小果园。据介绍,仅2017年,他的项目中残疾人用工就达100余人/次,人均务工费月收入超过1900元。

壮“志气”——

让知识青年实现回乡创业的梦想

年轻人创业有志气,但也容易受到打击。西充县残联在实际工作中,对残疾人创业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首扶其志、后壮其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黄文鹏,90后的小青年,重度近视的他因为眼睛成了一名残疾人知识青年。他于2014年大学毕业,2015年突然生起了强烈的回乡创业梦想。他的想法让仁和镇残联理事长马志敏知道了,他立即联系了西充县残联和乡镇领导。在马志敏的关怀下,黄文鹏很快实现了创业梦:租下了200余亩林地、100余亩坡地,开始了他的“绿色养殖”之路。残联组织的学习活动、外出考察,每一次都会带上他,这让黄文鹏的事业起步很快。如今,他已实现了全粮、青菜喂养和林地散养的纯绿色养鸡基地,每年出栏土鸡1万只以上。在养殖中的用工,他也尽量招用残疾人作为回报。据了解,他的养殖场年用工人次高达130余人/次。

引“源头”——

让基础保障助推居家创业与就业

居家灵活就业,是为更多不便外出的残疾人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多以家庭手工为主。然而居家灵活就业的难点,也恰好就是如何选项目、如何送技术、怎么提供保障。

西充县残联在深入调研后,根据各人的意愿分门别类,组织专业培训32场,累计赠送首期原材料价值18万元,组织外出考察学习32人次。对于有一定特色的,还为其产品寻找团购市场,以解决淡季市场难题。

王永洪、王淑红兄妹二人,就是居家灵活就业中受益的典型代表。2016年,在西充县残联的资金和人力帮助下,兄妹二人的针织品成功注册了“化凤”商标;2017年淡季时,西充县残联帮助他们成功引荐了一单团购业务,让淡季“不再闲”;在置换新的设备时,西充县残联再次给予了资金补助。如今,兄妹二人年收入逐渐稳定在8-9万元左右,也不再担心淡季市场的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