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地方新闻
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18日 返回该版首页

凝心聚力谋发展 古城古韵新画卷

凝心聚力谋发展  古城古韵新画卷

——成都市郫都区古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历经千年,风光依然,境内一马平川,河道蜿蜒纵横、农田翠绿、竹林掩映、四季宜人,特别是“古城遗址”的发现,更彰显西蜀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2018年,新签约引进科技类项目1个、文旅项目3个、房地产项目1个、农旅项目3个;

2018年,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成都大华玉器博物馆、天府郫都国粹园等博物馆实现对外运营;

2018年,《郫县古城遗址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古城遗址”东北部游步道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已上报国家文物局;

2018年,实施花牌村“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风貌改造工程,建成占地80亩的2个湿地公园;

2018年,在郫都区率先实现7个村(社区)、1446户散居院落户通通水工程,全面完成全域供水目标任务;

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在全郫都区排名前3;

2018年,全口径税收8970余万元,相较于2015年1799万元,增长7171余万元;

……

这是郫都区古城街道2018年呈上的成绩单。

距离成都市区19公里的郫都区古城街道位于郫都区北部,坐落在锦水河边,与新都、彭州接壤,因蜀汉大将马超、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历史上又被称为马镇、马街。

古城街道生态本底良好,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四季绿树鲜花。面积17.3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6万人,流动人口2.4万余人。辖区内现有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成都铁路卫校2所中高院校。

在这里,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成彭快铁、第二绕城高速公路、郫彭路、沙西线等骨干道路在此交汇;在这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环境清幽的小区充满着欢声笑语;在这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这里,处处彰显着顽强拼搏的恢弘气势。依托境内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已建成以古典建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西蜀古城”,初步形成1平方公里规模的仿古建筑群,是一座洋溢着蜀风古韵的川西古建筑风貌特色小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古城街道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蓉、来郫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市区全委会精神,在郫都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文博小镇”特色镇建设,全力以赴保增长、稳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提质增效 项目建设硕果盈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古城街道党政一班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坚定不移抓项目,想方设法扩投资,全面动员、全员推进,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古城街道是成都平原有名的“草编、竹编、棕编”之乡,其制作的“古城鸟笼”是川派鸟笼最杰出的代表。2011年底,古城鸟笼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次年完成国家商标总局商标注册,古城也被誉为“鸟笼之乡”,从业人员超过200人。古城一方面打造鸟笼产业聚集区,另一方面依托远销海内外的“古城鸟笼”,以打造“川派鸟笼代表”为目标,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人才培养为支撑,积极探索采取“合作社(协会)+农户+专业市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拉长上下游产业链,进行统一的品牌营销策划,打造完整的集养鸟、驯鸟、饲鸟、栖鸟、赏鸟、斗鸟为一体的产业链,努力促进鸟笼产品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古城鸟笼产业向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产业聚集化、营运公司化方向迈进,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居家灵活就业,以鸟笼产业的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致富。古城竹编鸟笼传统手工技艺的竹编鸟笼地方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如今,古城鸟笼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广泛认可,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古城街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抓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融合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动力与活力。

作为文博小镇,博物馆群落聚集是古城的一大特色。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成都大华玉器博物馆、天府郫都国粹园等串联在一起,让人既可以浏览古城遗址风貌,又可以感受到远古蜀人生产生活场景,欣赏各类古蜀文物。今年正式开馆的天府郫都国粹园暨古城金丝楠博物馆,展馆面积约10000平方米,藏品万余件,下分东方神木馆、千幅唐卡馆、阳友鹤纪念馆等三个馆。主要包括金丝楠木、沉香、红豆杉、黄金樟等根雕艺术品及《格萨尔千幅唐卡》、雪域唐卡《大国非遗工匠》五金多吉先生作品展,以及一代川剧泰斗阳友鹤纪念馆,还有大量的佛像、经书、佛教藏品,名人字画、古董。

2018年,新引进古蜀智慧建筑庄园、雄飞上院、美林溪·花涧、古城记忆、青籁小镇等服务业项目7个,紫阳花汀、春熙花境、第一站藤本植物园等农业项目3个,协议资金16.085亿元。跟踪洽谈和·故里、顠龙场、古城印象等项目3个,推进蓉晶公馆三期、雄飞上院、中平乡村酒店、臻秀田园、天赐苑项目等项目建设,新增双创企业2家。沿沙西线、郫彭路主要骨干道路规划布局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幸福美丽新村等,重塑城乡空间结构和产业经济地理。

生活富美 乡村振兴活力无限

昔日的古镇几经岁月蹉跎,除古镇的青石路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外,如今的古城街道遗址公园、文化广场、大型商超等让集镇换上新颜,农村住房修葺一新、田园郁郁葱葱、农田翠绿,到处一派勃勃生机。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古城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新理念,牢牢紧扣乡村振兴时代主旋律,围绕全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结合古城文博小镇特色镇建设,依托指路村、八角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全域农业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将古城打造成全区乡村振兴示范街道。

走进古城指路村,文化廊、民风廊等随处可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央、省、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成都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明约、文明旅游、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村民的素质在熏陶中整体得到提升。

指路村在“三美”示范村创建活动中,以“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省首创村民按照“自我融资、自我整理、自我建设、自我开发、自我收益”的“五自”模式自主实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村民住进了青瓦白墙的小别墅农民新居。积极开展“百姓故事会”“道德讲堂”和关爱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文明院落”“道德之星”等评选活动,传播文明风尚,引导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村民的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群众的素质也大幅提升。

以点带面推进乡贤工作。古城街道深度挖掘了王道元、刘远志等一批新乡贤、新市民,带动村民转观念、改陋习,村民的素质在熏陶中整体得到了提升。同时,引来了瑞士当代艺术家安东尼奥·威利、著名画家李光伟等古城荣誉市民到此生活创作,以举贤、颂贤、用贤为抓手,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有效发挥新乡贤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位于古城的成都川菜博物馆作为成都的一张旅游名片,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吃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分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展示区、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馆内拥有价值400万人民币的泡菜坛、全国最大的灶王祠、世界上最好的氨氮含量超过国家出品26倍的手工豆瓣。在双语体验师的专业带领讲解下,游客将感受一回穿越时空的美妙的川菜文化之旅。这里也成为了2013年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分会场之一,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协调人及瑞典美食之都负责人、U盘之父等国际组织和名人的造访,年接待游客38万余人,其中外国游客3万余人。

扎实开展 民生事业多点开花

栉风沐雨,惠民利民。古城街道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社会民生,扎实抓好社保就业、文化惠民、扶贫帮困、便民服务、健康古城、平安古城等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成功举办“探古城遗址·寻蜀人之源”、第四届“古城杯”传统武术挑战赛暨“文博小镇”文化旅游节等活动100余场次,参与达3万余人次,新建体育设施3处。实施省级卫生村、卫生单位、无烟单位等创建工作并通过验收,开展健康乡镇、健康乡村等“健康细胞工程”创建,发放各类慰问金、慰问品、救助金30余万元。实施完成邻城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完成4个村卫生站改扩建和2个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

实施完成古城遗址东南部环境整治和沙西线沿线景观风貌提升二期工程建设,栽花植绿1.6万余平方米,建成80亩湿地公园2个,完成农房改造50户、4600平方米。抓好4件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件“回头看”,完成38家工业企业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前期工作,关闭5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整治“散乱污”企业18家。

落实“三张清单”“四项制度”,严格按照村公资金“四个环节”和使用管理相关规定,加快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社区综合服务提升计划,开展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启动古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政务服务),开通古城“掌上政务”微服务平台,实行了“精准化”“一站式”“上门式”“延时错时式”等便民服务举措;依托古城村日间照料中心广泛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探索;探索指路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新模式;开展“四川省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现“三零”“三无”目标;依托博物馆在邻城村建社区书吧,在川菜博物馆建社区教育实训基地,推进活力社区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古城街道马街社区,居民张婆婆生活得越发有滋味:儿子失业后政府给重新安排了一份公益工作,出行比以前更加方便了,政府还给她发了低保金,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朴实的张婆婆不会用华丽的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激动,但这一切却清楚地写在她的脸上,她那灿烂的笑容,就是古城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最生动体现。

今天的古城得天时,享地利,聚人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古城人正以冲天的干劲、昂扬的斗志,围绕古城“文博小镇”特色镇建设,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文化振兴为先导,抓好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引资引智,统筹推进以古城国家遗址公园为核心,以文博业、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集中发展区建设为主的“一核四区”建设,积极构建产业新业态、城镇新形态、文化新内涵、聚集新人才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全力开创古城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古城。

朝德 米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