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城保护开发工作的思考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大主席 陈兴鹏
积极推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厢镇保护开发,着力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是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精神,认真落实全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文化产业与城乡建设、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的工作部署,以及助力成德绵区域统筹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探索小城镇转型发展新模式的有力举措。
一、城厢古城的基本情况
城厢作为县治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从南北朝西魏553年设县治于城厢镇,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城厢作为成都东北部唯一一座具有900年古代县治文化,集宗教、宗祠、科举、英雄等文化为一体的古城,基本保存了宋代古城格局,四方城门位置明确,护城河基本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城厢古城内文物丰富,古迹众多,在古城核心区0.7平方公里之内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还有城厢中学老校门、何道台府、米家花园、流沙河旧居等众多其他重要历史建筑。城厢人文气息厚重,名人佳士辈出,如宋代理学家谢湜、谢潜弟兄;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二品按察使何元普、秦腔艺术大师魏长生;辛亥革命先驱“陆军大将军”彭家珍;当代著名土壤学家彭家元,著名植物学家彭传直,著名诗人、文学家流沙河等。城厢地方民俗活动特色浓郁,“城厢之春”、过街连萧、板凳龙、川剧等表演形式独特。
二、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运作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在古城保护开发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在市场运做非常成熟的大环境下,政府应当是古城保护开发的引导者、控制者和监管者。
由于具体的开发将通过市场力量由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企业来操盘,因此,政府作为引导者、控制者和监管者,需要通过规划、政策、公共工程、区域营销、招商、监管等工作的运作来推动区域开发。
由此,政府运作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关键要点如下:
(一)以规划方案的把控为前提
任何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政府对于规划方案的把控是前提。政府从区域科学与持续发展的综合考量角度出发,着重从两个方面对规划进行把控:其一是通过规划对区域生态环境、资源、耕地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其二是通过规划对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旅游休闲、特色产业、休闲地产的科学配比、开发强度与协调发展提出战略层面的明确方向。在规划层面来确保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真正发挥区域引擎的作用,带动区域形象与吸引力提升、有效促进区域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并在保护与优化区域生态及耕地等资源的前提下推进区域城乡统筹步伐,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二)以相关政策的支持为重点
要充分认识到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重大带动作用,认识到政策支持是古城保护开发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要从资源整合、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税收优惠及专项产业基金扶持等方面对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其二,是要针对项目成立由主管领导挂帅,土地、规划、建设、发改、财政、旅游、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协调项目的相关工作。
(三)以公共工程的建设为核心
对于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特别是旅游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政府一个重要的工作核心就是利用政府财政或城市建设资金,通过城投公司运作,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
公共工程的建设不是与开发企业争夺盈利性项目,而是通过非盈利性公共工程投资,创造企业投资盈利的条件,形成区域古城保护开发的基础,配置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环节,达到整体快速发展的效果。
政府公共工程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标识、信息咨询与游客中心等游客服务系统建设工程;公共景观与环境建设工程;社区教育与开发扶持工程等。
当然,区域运营商,也可以全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BOT、TOT、BT,参与一级土地开发等。
(四)以区域营销的推进为辅助
要吸引那些真正具备区域综合运营实力的开发企业,必须强化区域营销工作的推进。主要的工作包括:
第一,通过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或区域营销规划的编制,梳理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凸显区域特色的品牌与形象口号及产业支撑体系,明确区域的发展潜力与潜在价值。
第二,通过创新营销渠道与活动,实现区域营销的突破,提升区域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五)以招商引资的落实为突破
招商引资的落实是政府运作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关键环节,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强调项目包装。要通过编制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与招商材料,形成对项目的包装,吸引真正具备综合实力的投资商。
第二,创新招商方式。就是要真正通过对其他已经建成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考察去了解相关的企业,特别是在古城保护开发领域已经具备成功经验的企业,要主动出击和接触,实现具体的对接落实。
第三,甄别意向企业。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意向开发企业既要开具优惠条件,更要提出古城保护开发的明确要求,避免招来以旅游之名行地产之实的企业导致无法真正推动区域综合发展的升级。
(六)以后续监管的持续为保障
古城保护开发项目从建设伊始到成熟经营到真正发挥对区域旅游、特色产业、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有持续的监管保障。
是否真正按照既定规划与战略方向进行投资,而不是改变方向。
是否真正进行以旅游为引擎的区域综合开发,而不是单一开发。
是否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旅游经营、产业发展和城乡统筹的推进。
三、探索休闲时代背景下的区域发展之道
以保护与优化生态及耕地资源为基础,以城厢古城旅游休闲为引擎,以自贸区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旅游地产为延伸,充分关照三农问题,统筹考虑区域旅游、自贸区特色产业体系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实现的结果是:优化了自贸区全域空间的结构,提升了青白江的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厢镇的新兴城市形态,推动了自贸区空间结构与青白江城市规模、城厢镇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协调发展。
创造了由生活品质和城市一样好、环境比城市更优越的卫星城与第四代古城镇及特色自贸区构成的休闲田园城市——桃源都市,让都市的休闲消费与特色的产业经济带动成为区域综合发展的超级引擎与核心动力,科学推动自贸区的城镇化进程。
四、城厢古城镇的“三步走”工作模式
第一步:
保护历史建筑:通过几个“点”修缮性保护利用,再现古城盛景;【保护的古建如果远离动线及凸显区域,可异地迁址复原】
环带形护城河:通过一个“环”的塑造,打造原汁原味的古城形象;【现成有护城河的恢复城墙,没有护城河的区域做风貌整治】
第二步:
文化商业空间:通过一个“点”和几条“线”的整合,展示印象深刻的特色文化;【突出文武庙、绣川书院、老城厢中学、粮站等几个特色院落的文化及产业特色,串联文庙巷、余家湾巷、净土巷、家珍巷、营房巷、城埝街、上寿巷、当铺巷、西街、槐树巷、桑园巷等形成的环形空间组团出不同的主题产业街区】
第三步:
社区生活空间:通过几个“面”的构建,形成风貌统一的居住空间;【突出打造“三面”动线中的面、视觉中的面、打造点周围的面】
古城功能空间:通过外围展示“面”的建设,提升古城的旅游服务功能。【创造自贸区配套服务功能、打造古镇自属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