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生态
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16日 返回该版首页

山青水绿太阳艳 雪域高原好景象 ——环境改善助力百姓幸福康乐

山青水绿太阳艳 雪域高原好景象

——环境改善助力百姓幸福康乐

2019年西藏自治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努力营造公民积极参与的生态文化,确保雪域高原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这成为近日来参加自治区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目前,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累计投入107亿元用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2.5万亩,消除“无树户”8.32万户,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1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那曲市林业绿化局造林科科长拉顿告诉记者,近年来,那曲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着力消除“无树村、无树户”,林业部门指派技术人员、公益林专业管护人员挨家挨户指导造林,提供技术服务,并全程监督指导造林各个环节,严把造林质量关,提高苗木成活率。“从2018年春季到现在,整个街道的绿化率达到75%。从总体的试种情况来看,本地高山柳的成活率最高。同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广泛宣传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努力提高全民植树造林意识,营造造林绿化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助力改善老百姓的人居环境。”拉顿说。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考核等制度。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坚持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各类生态奖补政策机制,生态岗位增加到66.7万个,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日喀则市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方式,对护林员、野保员等生态补偿脱贫岗位实行精准控制,要求岗位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精准对应,细化管护人员的地块、面积等,进一步明确管护人员的责任。

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日喀则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巴桑次仁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生态补偿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贫困群众通过生态岗位参与生态保护来增收脱贫,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生态补偿扶贫攻坚工作。“从事这个岗位的老百姓非常喜欢这份工作,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现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更使全市的林地切实得到了全面保护,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转变正在发生,成效悄然显现。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多措并举减少城乡烟尘烟气排放;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治理工作,实施“厕所革命”,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主要江河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面启动“禁白”工作。

“还记得2011年,大家大多是从河里取水的。而现在,自来水入户,通水入户率已经达到92%。这对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益处。”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昌都市水利局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谢小芬告诉记者,生态水利、智慧水利,不仅提高了水质,更有利于造福百姓。

目前,昌都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江河干流、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和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同时,昌都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未来,西藏自治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美丽西藏的征程中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必将让雪域高原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