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解开了 脱贫才有劲
——四川通江春溪沟村解开群众“思想疙瘩”
□程聪 本报记者 汪美山
四川巴中市通江县长坪乡春溪沟村贫困户杨永太是个典型的“犟拐拐”,村第一书记何光山第一次找到杨永太让他养羊,他觉得没钱赚很抵触。何光山第二次找到他,杨永太还是不想养,推说没有资金。谁知道,何光山几天后又来了,还带来了四万元小额贷款。这次,杨永太再也不好意思推脱,用这笔钱买了种羊。
“圈里加山上,一共有100多只羊。”杨永太说,去年只卖了公羊,收入1000多元,今年还想发展到200只羊,养羊来劲。谈起养羊,杨永太滔滔不绝。而在过去,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是他和村里乡亲们的“通病”。
通江县长坪乡春溪沟村平均海拔800多米,与达州市万源市接壤,是通江最偏远的地方,全村100户365人中有23户98人是贫困户。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春溪沟村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修通了,房屋修好了,昔日贫困闭塞的穷山沟正蜕变成朝气蓬勃的幸福美丽新村。
通江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知识产权股股长何光山在春溪沟村驻村任第一书记已有4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老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
“记得刚到村里时,召集村民开会,征求在村里发展何种产业的意见,大家思想比较保守,说得最多的就是‘缺乏资金、不敢尝试’。”何光山说。
生活在穷山沟并不可怕,怕的是安于贫穷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如何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成了何光山的头等大事。
“首先是召集老百姓开会,给大家算经济账。”何光山回忆,让老百姓明白种什么经济作物可能会赚钱。
随后,何光山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询问大家的顾虑、困难,对症下药,一起分析贫困的原因,谋划脱贫致富的良方。
在何光山等驻村干部多次走家串户、精准帮扶下,乡亲们的态度在慢慢发生转变,对发展产业的态度也从抵触变成了支持。春溪沟村传统的“靠山吃山”模式悄然改变,全村发展起了青脆李、金银花等致富产业。昔日破旧的土坯房已被漂亮的砖混结构新房取代。截至目前,全村23户进行了危旧房改造,16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杨永太也住上了安全房。
观念通一通则百通。杨永太等23户贫困户也相继发展了产业,找到了脱贫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