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用
李建毅(广东惠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在第五个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他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这段话其实是从高瞻远瞩的角度阐述了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的作用。由于文艺的创作门类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学、戏剧、电影、舞蹈、音乐等,而且在其它各方面都有许多论述,现在笔者仅就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浅析。
为什么需要文学批评呢?我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作用: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提升。理所当然一个作家只知道创作,并不关注读者的反应,特别是没有批评家的引导、批评和指正是很难有进步的,这无论是老作家的指导,还是专业评论家的批评。一个作家的创作连照的镜子都没有,又怎么知道自己作品的优劣呢?不知自己作品的优劣又何谈文学创作的进步呢?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些作品平平,却自以为是的作者了。故我国著名作家曹禺说过:“出现一个有权威的文艺评论家,在一定意义上说比出现一个作家更重要,但也更困难。”在《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2018年4月1日的《卷首语》中,从对本土诗人赵婧诗歌的简评,再到对阿北小说《守卫者》和大种小说《兔蛊》精简的解读,实际是在向读者和作家解构作品的精到之处,这无疑是作家成长的催化剂。在《惠州市作家文选·序》中张道华就直言不讳的说:“文学批评是推动文学反思、文学争议、文学审美的有效方法,是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捕捉文学信息动态、发现文学力量和提升创作水准的重要手段。”可见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提升的重要作用。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状况?我想,除了作者本身创作的问题外,批评的缺乏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如前几年有一位叫余秀华的诗人以一首诗中含有“我穿越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红遍全国。一个小孩都会知道这句所谓的“经典”诗歌读起来很不雅,我在不少企业做咨询培训,企业许多员工却对其津津乐道,我给学校里的孩子们讲写作文,写诗歌,孩子们是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和青年朋友们说到我也写诗,他们用鄙夷的目光怀疑我,他们认为当代诗歌就是低俗的、作者自说自话的。而此时,国内不少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却对此赞美声一片,却鲜有批评的。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站起来,说出诗歌的本质,于是我写了一篇《诗人应该坚守诗歌语言和伦理之美》,从语言学、美学、伦理、文学等多角度对类似的诗歌和文学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肯定了诗歌的语言和伦理之美。并很快发表在《神州》杂志上。该文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广州大学的何光顺教授立即在他主编的《诗鸣凤山》公众号里转载,全国知名的网页:百度文库等纷纷予以收录,一时在青年朋友们、大学生中引起点赞和关注,他们纷纷留言表示支持我的观点。许多诗歌作者还表示他们会调转船头,放弃用低俗的方法写诗来换取哗众取宠。可见文学批评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
文学批评还可以做文艺、文联等管理部门的助手和道德约束的有益补充。众所周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宣导对于抑制淫秽色情、暴力和低俗的作品,特别是规范文艺创作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网络或文化经营机构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专业识别水平不强,也会让一些作品流入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文艺批评家们,特别是生活在一线的文艺批评家,他们作为有觉悟的欣赏者,有些既是批评家、又是创作的艺术家,他们不仅有一定的创作水平,而且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又长期和作家们、人民群众在一起,不仅是作家的朋友,而且又是基层老百姓的朋友,所以他们无论是创作、还是文艺批评都对文学创作的本身和作家们的创作去向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如《东江文学》2017年12期陈雪的文学评论《文化自信与诗意表达》其标题本身就是对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一种呼应。其对钟土清报告文学的赏析,其本质就是对文化自信、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风格的肯定。再如2017年《惠州文艺》卷首语《开启新征程、新时代》中说“新时代需要我们有更新思路、更高站位、更广视角。大美惠州,人文之美,艺术之美是应有之义”,可以说许多杂志的卷首语本身就有不少是精美的文艺评论。对作家的创作有着艺术创作的政策宣导和道德约束的提议作用。
好的文艺评论作品本身就是一篇不仅具有鲜明观点,而且具有优美文字的美文,其本身的陶冶性情作用有时也丝毫不亚于其它文艺作品。如原苏联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他的评论也朗朗上口,如好的散文别无二致,我国古代的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许多片段今天看来也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的任何散文大家。如其开篇《原道第一》说到文章和自然的关系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读来不仅大气磅礴,而且抒情性极强。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就是用诗歌的形式写的文学评论,其中“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等,读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见解深刻,开创了以诗论诗的风气。清代文学批评家和诗人赵翼都也曾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文学评论,至今他的“李杜诗歌万口传,各领风骚数百年”等评论方法依然脍炙人口。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朱光潜教授在他的多部美学和文艺批评著作如《谈美》《谈文学》和《谈修养》等不仅以给当时青年人书信的方式写就,而且其中的文字更是优美极致的美学文字,如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最后一段说“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他这一段文字写于1932年,当时中国正处在最黑暗时期,那时的中国就如漆黑的天空,而美学(包括文学)就如漆黑的天空中的点点星光!即使今天读到这一段也会让我黯然泪下!同时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作为一点星光,奋力照耀漆黑的天空,漆黑的未来!请问,这一段美学评论难道不是一段充满着战斗号角的美文吗?陈雪在《阅读与创作》这篇评论中说“时间是一条残忍的鞭子,无论是名家或名作,之所以能出名,总有他的过人之处,总有他的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名家名作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打磨和检验。”这一段文字实际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告诫作家们,特别是青年作家们静下来潜心创作。另外如李建毅在给东莞作家林汉筠写文学评论《喊回民族精神,唤醒中华之魂》时,他不仅理性地批评了这部历史散文集写作上的优劣,也经常以包含热情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如其中一段这样写的“这次林汉筠的《喊魂》收录的仅仅只是以东莞为地域特色的历史散文,如果放眼岭南,乃至全国,这些史实,这些民族脊梁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作为读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认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作家都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探寻更多的史实,挖掘中华民族过去更多的英雄脊梁,抒写他们的过去……实现当代乃至未来读者们的灵魂再造,喊回中国民族精神,唤醒中华文化之魂。如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永续前进的民族之魂将会经久燃烧不息,中华民族的文化必会继往开来,中华民族的未来必会自强不息!”实际也是在以地地道道的散文或者其它文学作品的体裁方式来写评论。
有鉴于此,我认为: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繁荣文学创作,就必须加强对文艺批评的鼓励,各级政府,特别是文联、作协等部门加大对文艺批评家的扶持力度,从而加强整个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客观认知,鼓励作家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文艺批评成为作家和各个门类艺术家的诤友。
作者简介
李建毅 原名李德全,苗族。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散文与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近150万字。发表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神州》《作品》《散文百家》《宝安日报》《惠州日报》《中山日报》《小作家选刊》《参花》《读书文摘》《北方文学》《青春岁月》《青年文学家》等五十多种公开刊物。出版有诗集《爱的谶言》、文学集《故乡远逝的记忆》、长篇报告文学《科日故事》等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