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扶贫前沿
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17日 返回该版首页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记奋战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

广袤的贵州高原,群山莽莽,林峰苍翠。

千百年来,与山石相伴的人们,困羁于此,勃发于此。尽管连绵群山如锁链一般束缚着一代代山里人,但踏山而行,攀岩而立,一直是他们抗争贫困命运的呐喊与行动。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一股青春的力量涌向大山,他们大都是风华正茂的“85后”“90后”,从学校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从沿海到山区,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与村民一起,在石头缝里觅产业,在十万大山间谋出路。

一个个青春身影,正朝着同一个脱贫梦奋力奔跑。

过关

一个个村寨嵌在苗岭褶皱间,丹寨县也改村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一个“锦鸡苗”聚居的村落,生活在此的苗族群众不仅着装像漂亮的锦鸡,还模仿锦鸡跳舞。

绿水青山,欢歌笑语,多年来却被贫困封锁。“我来这里就是要和村民一起战贫斗困。”陈旭楠说。

这位来自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的“90后”驻村干部,从2018年3月至今,一年多时间里,连续过了“五道关”:“语言关”“饮食关”“思想关”“身体关”“劳动关”。

也改村共有208户,散落在山间、林间,一年多时间里,陈旭楠跑遍了每一户。从怕辣到吃辣,从微辣到很辣,他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过了“饮食关”,他从“滴辣不沾”到“无辣不欢”;过了“语言关”,他从听不懂到会讲方言;过了“劳动关”,他从“五谷不分”变成“半个农民”。

提起第一次召开群众会,在紫云县小寨关村帮扶的南方电网公司员工崔亚华至今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驻村的第三天,我第一次主持群众会,全村有178户参加。会前我做足了准备,在台上用普通话讲了两个多小时,但大家几乎没什么反应,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距离群众有多远。”崔亚华说。

从此,这个29岁的山东小伙每说一句普通话,便会学习一句相应的方言。两个月下来,崔亚华的贵州话越来越地道,与村民交流越来越顺畅,感情也越来越深。

当夏天光顾山野,满山的树木从石缝间伸展出翠绿,守护着山村。这些年轻人就像大山里的树,不管处在哪里,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能落地生根。

倾心

离开6个月嗷嗷待哺的孩子,中天金融集团员工谭丹走进团结村,与村民一起寻觅发展路。她和60余名党员组成青年扶贫先遣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开会研讨。

依山傍水的团结村生态良好,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谭丹和大伙经过多次商量,决定发展乡村旅游。露营、亲子游等一批旅游项目在村里落了地。

旅游热起来,村里的人气也跟着旺起来,村民们种植、养殖的农特产品也备受游客喜爱。

于是,谭丹与村民们商量扩大产业规模,在村里规模化养猪、养蜜蜂。如今,一万多头黔北生态猪、1500箱中华蜂等特色项目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今年30岁的张清凯是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联合党委第一书记。刚来驻村时,在村民眼里,张清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们有话不愿意跟张清凯说,发展产业积极性也不高。

“我们入户做工作,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张清凯说,大伙发展的劲头足了,短短几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00多元增加到1.5万元以上,除需兜底的贫困人口外,其余群众已全部脱贫。

有山无水山不活,水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的运动。这些年轻人就像大山里的水,温柔如潺潺小溪,静静流入村民稻田、麦田、心田。

收获

满眼皆山,满山皆石。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晴隆县,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当地村民打趣说:“山太陡了,羊爬山吃草,腿都打颤。”

从浙江宁波到晴隆县扶贫的挂职干部储杨洋,今年33岁。走进大山的他主要做了两件事:卖茶为群众增收、建厂让群众就业。

在储杨洋的努力下,宁波市援建的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每天可加工8万斤鲜茶的茶叶加工厂已投入使用,可辐射带动全县3万亩茶园,贫困山区茶农脱贫有了保障。

“2012年,我曾来过晴隆,那时县城连出租车都没有。我就想,如果有机会一定来扶贫。”储杨洋说,来了一年多,有坎坷更有收获。

在储杨洋看来,这里的群众都是普普通通的面孔,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他们像山一样坚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与自然抗争、与贫困抗争的顽强。

打开《也改扶贫调研报告》犹如打开了一部村寨志。也改村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一目了然。

这部3.2万字的调研报告,是陈旭楠用年轻人的视角观察扶贫工作的“小结”。报告中写道:扶贫队伍要敢打敢拼、精准扶贫要敢深敢细、产业革命要敢为人先、民主监督要敢怒敢言。

“扶贫需要干部,更需要发动群众,他们才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陈旭楠说。

“扶贫要有团队精神,而且不能畏首畏尾。要有创新精神,不能人家种茄子、白菜,你也种茄子、白菜,要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张清凯说。

在团结村,“时代楷模”黄大发一直是谭丹的榜样。“老支书曾说过,共产党员不讲虚的,就是要带头干。老支书是一名普通党员,但却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的能量。”谭丹说。

活跃在贵州大山间的年轻人,正在和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群众一起,奋力撕下贫困标签。据统计,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8年的4.3%,年均减贫超过100万人。

当被问及扶贫感想时,这些扎根村里的年轻人说,要是能再选择,他们依旧会进村扶贫。因为,进山之前,他们懵懂、犹豫,进山之后,他们脚踩泥土,胸有山壑。大山让他们感受到朴实的力量,村民教会了他们乐观和坚强。

盛夏时节,山花烂漫。这些年轻人就像大山里的花,阳光雨露滋润之后,从石缝中探出头,倔强生长、绽放青春。

王新明 骆飞 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