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人到馆长
——傩雕传承人秦发忠的“文化自觉”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大山深处有一座不足350平方米的民间博物馆,展品以傩面具为主,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47岁的馆长秦发忠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人。从事傩雕30多年的他,于2015年建成这座傩雕博物馆。2016年正式开馆以来,参观人数逐年增多,还有不少是来自国外的游客。秦发忠说,越来越多人热衷于了解传统傩面具文化,他们愿意花时间在博物馆参观走访。
“整个博物馆有面具数千件,其中展示出来的有数百件,它们造型不同、颜色不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同。”秦发忠说,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游客介绍面具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秦发忠所在的安顺被誉为屯堡文化之乡。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特征之一,以特有的装扮、唱腔及戴在脸上的面具等闻名于世。
秦发忠表示,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傩仪、傩戏等演出,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具有祛灾纳祥的作用。地戏面具属傩面具一脉,是屯堡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地戏面具又有自身鲜明特征,其中的武将面具颜色更为鲜艳,其头盔多以星宿、龙凤盔为主,耳朵为组合部分。
周官村是屯堡文化的核心区之一,曾聚集了大批雕刻地戏面具的匠人。秦发忠14岁就跟村里的祖辈学习地戏面具雕刻。还曾走南闯北,赴北京、上海等地推广和销售地戏面具。后来,他创立公司、建了厂房,事业走上正轨。
但问题也很快显现。“有一次,游客问我为什么地戏面具与其他的傩面具造型不同,文化内涵是什么,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懂。”秦发忠说,他下定决心建造博物馆,建设傩面具文化研究、展示和传播阵地。
在正式建馆前,秦发忠做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他深入周边村寨,搜集古剧本、碑刻、面具等文物,追寻、了解地戏面具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主动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傩雕文化及屯堡文化研讨会,加强交流学习,逐步成为傩雕文化和屯堡文化方面的专家。2016年,他被评为首届十大贵州工匠之一。
博物馆建成开馆后,秦发忠的身份也从匠人变成了馆长。除讲解外,他还举办傩雕技艺体验、开办文化讲座等,不遗余力地传播傩面具文化。
秦发忠说,傩雕匠人不仅要有文化自信,还要有文化自觉,增强对造像背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才能更好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深圳游客宋薇是一位美术老师,慕名前来寻访。宋薇说,秦发忠的讲解让地戏面具“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冰冷造物,而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活物’”。
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