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交通70年巨变:
从“蜀道难”到“蜀道畅”
四川交通是怎么由“难”变“通”、从“通”到“畅”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媒体记者纷纷就此提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省机场集团等负责人给出回答。
A蜀道从难到畅
公路总里程现居全国第一
“2018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00多公里增加到33.2万公里,里程数位居全国第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汪洋给出一组数据: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095公里,基本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市州、内地所有县,建成出川通道19条,每个县都有两个以上的二级及以上的出口公路(三州为三级及以上),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高等级航道、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1532公里和233万标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年吞吐量居中西部第一。四川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新建了一批国防路、经济干线路、支援“三线”建设路,修通了一批支农的“断头路”“盲肠路”,比如,创造世界公路修筑奇迹的川藏公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第一条北上进出川铁路宝成铁路。
改革开放时期,四川抢抓机遇,交通建设进入快车道。1988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2010年底铁路运营里程居西南第一,2011年跃居全国航空第四城。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汶川特大地震时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路应急运输保障跨省调集车辆规模最大、运送人员物资量最多的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进入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阶段,交通投资连续9年超千亿元,投资完成总规模居全国首位,实现了基础设施由“补欠账”到“促发展”,服务水平由“保基本”到“上档次”的重大转变。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交织密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形成,四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
B火车从慢到快
列车时速从30公里到300公里
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吴新红看来,全面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四川铁路,给旅客出行带来三大变化。
列车时速从“30公里”到“300公里”。目前,四川省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成渝高铁的300公里/小时。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大功率机车到动车组,四川铁路跨入动车时代。“集团公司目前各种型号动车组共288组,四川境内就有135组。”
旅客发送量从“万人次”到“亿人次”。1953年四川省境内仅有成都至资中、资中至永川旅客列车。2018年成都局累计发送旅客已达2.93亿人次,列车径路覆盖了内陆所有省会级城市,动车径路覆盖了全国25个省311个城市;四川省图定旅客列车458对,其中动车占比80%以上。
服务从“单一人工式”到“综合数字化”。互联网订票、在线选座、刷证进站等便捷服务,让购票更轻松,旅客通过12306网页和手机APP购票的人数占全部购票总量的80%以上。
C航空从弱到强
国际航线网络遍及五大洲
去年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稳居全国第四、全球前三十强。四川省机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绍强透露新目标:“明年底,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预计将突破6000万人次。”32年前,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不过100万人次,国际航线刚实现“零”的突破。
孙绍强表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按高要求在推进。
四川坚持“深耕欧非、加密美澳、覆盖亚洲、突出东盟”,全面加快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在中西部地区首开阿姆斯特丹、旧金山、亚的斯亚贝巴等洲际航线,率先实现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五大洲;近5年来更是以平均每年近9条的速度新开国际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现已达121条。
在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标准,首创机场“手拉手”单元式航站楼构型,大量利用环保新材料、光伏发电、雨水循环再利用等技术,全场绿色建筑达100%,在国内首次使用PRT智能小车系统及采用分散式行李分拣模式,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高机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王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