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教育变迁:
从没书读到读书不愁
□本报记者 陶岚
金秋送爽、万谷飘香。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七十岁生日。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走访学校、深入校园,细致聆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期盼,深刻阐释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解。
一次次寄语激扬青春梦想,一声声问候温暖教育希望。从贫困地区的山乡学校到书声琅琅的青青校园,从苦练本领的职教学子到扎根西部的支教教师,教育的灵魂因爱的传递愈发闪耀,青春的光彩在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竞相绽放。
恢复高考 一生的转折点
在高考发展史上,1977年值得浓墨重彩书写。那一年,关闭多年的高考大门再次开启,570万人走进了考场,其中有27万人圆了大学梦。40多年后,全国高达1031万人参加了2019年的高考。回望历史,以高考为主导的教育事业改变了无数家庭与个人的命运,也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年逾七旬的王振华想起那段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当年还在农田里干活的王振华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非常兴奋,怎么也不敢相信这种好事会落到自己的身上,经过公社确认后跑着回家告诉家人。
得到高考机会的王振华在母亲的鼓励下,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复习功课,准备参加考试,通过努力,王振华考上了重庆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王振华回到家乡南充当了一名教师。
王振华的女儿王芳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一名教师,说起王振华的故事,王女士告诉记者,父亲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
如今王振华住在嘉陵江旁学校分的新楼里,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嘉陵江的如画美景,阳台上,王振华老两口种满了各种花草和果树,在金秋时节,柚子树上金黄的果实十分诱人。现已退休的王振华在空闲时间会看看书,也会陪孙女去学钢琴,这次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重视教育 乡村教师“香起来”
对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收入、发展前景等是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对于乡村教师,因为条件艰苦、工资低……很多人并不愿意去。
而刘燕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刘燕的学校是一所援建的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在灿烂的阳光下,黄色的外观十分醒目,教学楼后面是教师的住宿楼,两名老师一间住房,简洁的房间里充满了温馨,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快乐地奔跑。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刘燕说,以前上学的桌椅破破烂烂,到了冬天,为了取暖,老师拿来木材生火,师生在教室里烤火取暖。现在一切都大变样,危房没有了,教学楼不再是以前的土房,全都变成了楼房,楼房里也有了取暖的设备,教室里配上了电子化教学设备。现在离学校远的孩子可以在食堂吃饭,有牛奶和鸡蛋营养餐,不像以前从家里带的冷饭和咸菜了。
不仅如此,乡村的孩子们也接触到了电脑,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听名校老师讲课,与城里的学生互动。
不仅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国家对乡村老师的待遇也特别重视。据了解,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这份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旨在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此外,为了给乡村教育持续输入新鲜血液,2012年以来,“特岗计划”在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万名教师,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等为“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补充教师近25万人。
资助政策 帮你圆大学梦
“现在的政策和绿色通道等措施很好,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放弃读书。”在电视台工作的张春燕说道。
张春燕生于上世纪80年代,因为家庭贫困,高中毕业后张春燕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张春燕并没有就此放弃“大学梦”,工作几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张春燕来到大城市边打工边进修,同时参加了成人高考,通过刻苦学习,被兰州大学录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准备考研,现在国家政策好,读书再也不怕交不起学费了。
在2018年9月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各地因地制宜完善了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等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了国家免学费等政策;在本专科生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政策体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岗位津贴等制度。
这些资助政策,使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做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我国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基本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