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
——专家解读《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粮食支持政策、粮食市场开放等问题。
1996年,中国政府曾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时隔23年后,中国为何再次发表粮食白皮书?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对白皮书的内容以及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解读。
主动回应人们
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当前中国农业生产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国内有人担心粮食安全是不是有问题,国际上也有人担心中国是不是要维持100%自给率、走封闭的老路,对此白皮书阐明了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和立场,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方针,主动回应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粮食政策的担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白皮书全面展示了70年粮食安全成就,总结了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探索,有效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作出回应。
“中国是否会进行贸易保护、损害别国利益、不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针对国际社会有关疑问,白皮书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和回应。”李国祥表示,“中国的粮食主要靠自给,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共建粮食安全,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经验。”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李广禄说,通过白皮书把形势讲清、前景讲明,释疑解惑,表明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白皮书梳理总结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成功走出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对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说,我国不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还重视粮食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中国积极扩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粮食安全的经验和资源,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白皮书资料翔实,有理有据,分析论证都很有说服力。
从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到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从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到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到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白皮书对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进行了系统介绍。
叶兴庆表示,我国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注重产量到强调产能,这是理念上的重大变化。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是广义的能力,既包括生产能力,也包括流通、物流、调控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未来仍要把饭碗
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白皮书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叶兴庆认为,未来粮食安全最大的挑战在于国内外粮食价格和成本倒挂问题,面临的价格和成本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粮食安全必须解决好竞争力问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努力提高粮食品质需要不断努力。
面向未来,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姚惠源说,粮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古今中外都把粮食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确保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不能有半点松懈。我国粮食生产还需进一步提高地力以及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人们对口粮的需求也更加注重绿色、安全、营养和健康,这些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新使命。
“我国处在粮食安全形势最好时期”
无论是口粮,还是饲料粮,市场供应都有保障
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高、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和粮食价格稳,保障和调控能力强,可以说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 在国务院新闻办1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张务锋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他介绍说,多年来,中国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充裕,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有效保障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军需民食。与近年来国际市场粮价几次“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相比,中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
张务锋表示,随着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市场体系、储备体系和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压实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粮食宏观调控打出了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
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粮食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我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 在国务院新闻办1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黄炜说,我国充足的原粮储备是粮食应急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应对粮食安全急需时的“压舱石”。除了原粮储备,我国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还建立了能够满足10至15天消费需要的成品粮应急储备。
他介绍说,我国还规划布局了包括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储运企业,形成了粮食应急保供网络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一些重大突发事件。
据介绍,现在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有5704家,每天加工能力138万吨;应急供应网点48831家,日供应能力182万吨;应急配送中心3081个,配送中心具备仓储能力5387万吨;应急储运企业3492个,每天运输能力能够达到113万吨。
“这组数据能够让大家更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手中有粮’,而且在应急的时候确实能供得上去。”黄炜说。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较强,库存数量充足,且质量良好。无论是口粮,还是饲料粮,市场供应都有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 在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苏伟作出上述表示。
他说,近年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大豆振兴计划,促进大豆生产的恢复发展。到2020年力争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榨油大豆的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大豆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落实,成效会逐步显现出来。”苏伟说。
他同时介绍说,中国也与世界分享粮食市场资源,2018年进口了2000多万吨谷物和8000多万吨大豆,促进世界粮食贸易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越走越宽广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成就,深入阐述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展示中国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郑重宣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具有重要作用。
70年春华秋实,70年山河巨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们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今天,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遵循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
仓廪实,天下安。今天,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人民获得更多福祉奠定坚实根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综合 新华社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