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4版:西南各地
内容详情 2019年12月24日 返回该版首页

贵州岑巩: 巧借“东风” 小香菇撑开“致富伞”

贵州岑巩:

巧借“东风” 小香菇撑开“致富伞”

随着天气渐渐变冷, 忙碌了一年的农民终于可以得闲了。但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的食用菌基地里,笔者看到这些庄稼人却把农闲时节变成了农忙时节。在基地承包食用菌大棚,发展起了香菇产业,一时间,这些人过上了与众不同的“农闲生活”,也让笔者看到了农村涌现出的新景象。

据悉,水尾镇食用菌项目是岑巩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引进的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125个大棚,一座冷库及食用菌制棒和深加工厂房,目前,将近50万棒的菌菇进棚。

“现在够大的就要把它摘掉,4.5厘米左右的,就是一级菇,像这个不长了,开伞了,它就是二级菇,然后这开片了,长出来就是三级菇,采菇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标准来采。”贵州思淼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周火宝正在认真指导菇农采摘香菇。

走进水尾镇新场村村民黄秀武的香菇大棚里,醉人的菌香扑面而来,一个个菌棒上长满了鲜嫩的香菇,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圆鼓鼓沁香诱人。黄秀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忙着采摘已经成熟的香菇。

“作为我们贫困户来讲发展这个产业是很好的,公司免费拿菌棒给我们,还有技术员来教我们怎么种”。黄秀武是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的农民,过去,一家人主要靠种点庄稼,勉强维持生活。今年,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他也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产业。

“我现在发展了两个大棚,16000多棒,一个菌棒产量大概在2斤左右,公司回收是3块钱一斤,到年底预计收入是4万多元”。看着长势良好的香菇,黄秀武脸上喜气洋洋,透着丰收的愉悦。他告诉笔者,一棒香菇采摘四茬,每次采摘期大概一个月,采完后洒上水,又能长出新的,现在采摘的才是第一茬,发展前景好着咧。

据了解,前期大棚的建设和后期的技术指导、销售等都由贵州思淼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贫困户承包大棚后,就负责香菇的管理和维护,香菇卖出的钱,扣除基本的租金,都归贫困户所有。“零成本”、送技术、包回收的产业,不管是在菌棒的质量、技术指导、保底收购以及种植户效益上,老百姓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产业扶贫是帮助老百姓切实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水尾镇扶贫工作站主任张建民告诉笔者,食用菌项目发展起来后,贫困户除了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订单种植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获取分红。

“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覆盖了注溪、大有、水尾三个乡镇的深度贫困村,按照人均500元以上分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覆盖了水尾镇长坪、下坝等贫困村,按照户均600元分红。”张建民说,目前该食用菌项目已覆盖的贫困户总共有751户2347人。

扶贫产业强,百姓脱贫乐。水尾镇食用菌项目预计实施10年累计可产生扶贫收益3219万元,其中,农户参与种植保底收益1995万元,土地租金收益119万元,劳务收益1000万元,冷库租金收益105万元;此外,贫困户参与种植,每户每年可获得保底纯收入31920元,小香菇产业为百姓撑开致富大“伞”。

通讯员 陈敏 吴念 沈启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