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信散文集
《红蜻蜓 蓝蜻蜓》的人文关怀
岳德彬(贵州开阳)
读张中信散文集《红蜻蜓 蓝蜻蜓》,几度眼睛湿润。我感动于其中人物呈现出来的鲜活而又沉重的生活遭遇,感动于作家那份亲近泥土的人文关怀。
散文集分上下两卷。上卷《童话时光》,讲述野茶灞张氏沉甸甸的家族故事;下卷《乡居岁月》,记录邻里乡间逼真而辛酸的生活故事。这些呈现出来的事物和众生相,让我透视出一个人、一个家族以及一个地方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而下卷开篇出现的动物故事,则暗示自然与人的关系,仿佛是一种冥冥之中既定的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几乎可以算是一代农民的“家谱”。本书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思想立意上也超越了以乡居生活为题材的一般散文,而具有史笔的精神。
上卷回忆张家祖孙三代人的辛勤劳作、待人接物和一些日常琐事等,从中透露出山区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各自的心思意愿。他们的勤劳、坚韧、精明,包括迷糊的心理状态和性情禀赋,无不闪耀着真实的人性光辉。
诺水河,可以说是故乡的一个象征物,所以作家将《诺水河》排在卷首。诺水河清澈见底,连同她养育的人和物,都充满了美,充满了灵性。但是,童年会“叛逃”,嬉戏的童话也会被读完。野茶灞水边的人都有过童年,一代代嬉戏的孩童们,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走进风雨。这方水土的老老少少,就像这条河一样,成为“一条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河流”。作家运用这个象征作为全书的开篇,是有深意的。
于是,就有了这本泪水浸泡的诗意叙述的散文集《红蜻蜓 蓝蜻蜓》。
作家笔下的《红蜻蜓 蓝蜻蜓》《老村》《韭菜园》《狗尾巴草》《野百合山谷》等篇章里,既是一个个的故事,也都是一个个象征物。象征人和那一段岁月那一页历史。所有采撷的对象,并非仅仅表达思想,更多的是为了叙述一种心情,道出一份思悟,释放一种情怀。《狗尾巴草》写了聪明美丽的四姐的遭遇,“四姐的命运,就这样被大人们七嘴八舌的一席话敲定了。”大山的女子,往往就是一篷从鲜脆到奄奄一息的狗尾巴草。
上卷《祖母树》《祖父之死》《羞涩的歌》《十二品正官》等篇,静静叙述,不加修饰,没有华丽辞藻,却分外真挚感人。祖辈和父辈的坚韧顽强、勤劳正直,任何泰山压顶似的日子,都休想撼动分毫。《祖母树》中,“遍体浮肿的祖母”弥留之际,还牵挂着她一生最爱的花——后院的桂花,如果用桂枝做药引,她还可以多活些时日,但“祖母却宁死也不准折桂枝做药引”,最终在无上慈悲中告别人世。还有博识睿智的祖父、无私正直的父亲、历尽艰辛求学而成为造福一方父母官的大哥,他们的人品胸襟,在作家诗意的叙述里都得到了完美呈现。
下卷《山居岁月》开头几篇写猪、狗、鸡、萤火虫等大自然的生灵,既是这个世界的有机构成,也是山里人生存圈里不可须臾缺失的事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定是善待自然生灵的,所谓天地人是也。作家动情地描写它们,因为它们也是儿时的亲密伙伴,如今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大山的儿子永远不会释怀的惦念。作家这样写的文学用意——有时,人真的不会比动物更纯真。
此卷里的《天火》《牧羊曲》《闷热的夏夜》《吼山》《山殇》《没娘儿》《山中有个银胡子》等篇章,是对乡里乡亲的生活遭际的叙说和悲悯,读之令人唏嘘。烤酒的驼爷、牧羊的幺爷、铁牛哥、吹箫的老人、撵山的汉子、吊吊大爷、瞎爷、剃头匠、银胡子,包括那个“没娘儿”,他们的生活遭际和生存处境,在不可抗拒的逆来顺受中,在挣扎而又向往的日子里,那么逼真那么揪心,又那么诗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分明是一段历史遗留的影像,是特殊时期里的“浮世绘”。这些与土地相关的山乡事象、人生景象,见证了农村改革的势在必行以及行必致远的深刻意义。
作家对这些小人物命运的悲悯和思考,水乳交融地存在于故事、画面、场景和意境中。这不仅得益于他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技术磨练,也得益于他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厚实的生活积累和敏感善思的异禀天才。
作家对野茶灞的人、事、物的观察、记忆和思索,给前行途中的今日山乡有益的借鉴和思考,里面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比如,野茶灞、板板桥的人们,也想冲出这个偏僻、封闭的“山中岁月”,奈何大山、古道、乃至历史遗传的惰性,和人的负面心理成分,都给了他们严严实实的围困。他们身上,还残留着农耕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一些缺陷,何况,遇上了特殊岁月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意识带来的迷糊。《迷茫的山岗》中的野菊花,和野菊花一般的女人们,就是这样的隐喻和呼唤。
《野水》写“七天七夜的大雨,下黑了天下黑了地”“洪水冲走人啦”杨老三家被围困在洪水当中时,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腰系绳索下水去救杨老三八十多岁的父亲,“杨家老太爷顷刻间不知去向”“父亲被大伙儿拖上岸时,已奄奄一息。”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善良。作家的人文关怀就需要这样的本能似的善心爱意。
这本“家谱”似的散文集,获得了与历史、文化、现实和人心的关联。它原本就是一个人,一家人,一族人,乃至一个社会的生存历史。
张中信在野茶灞经受过艰难苦楚,也见到过太多的苦难,而家教家风和乡亲邻里的善与爱,又给他以灵魂的熏陶,后来又闯荡四方,经历种种磨难,这些都成为他作笔为文的深厚生活积累。他对家乡和小人物命运的含泪叙述,就是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揪心牵挂和宿命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