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旅游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13日 返回该版首页

旅游精准扶贫的“贵州做法”—— 深挖独特文化资源 融合发展聚力扶贫

旅游精准扶贫的“贵州做法”——

深挖独特文化资源

    融合发展聚力扶贫

大众旅游时代,民众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长,贵州正全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做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为“文化+旅游”的命题寻找更多“创新解”,让多彩贵州文旅融合亮眼于世、造福于民。

贵州是山地公园,也是“文化高地”,文化和旅游结合具有天然优势。千百年来,贵州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形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千岛”的发展局面。

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学大成,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影响深远;“沙滩文化”崇尚“渔樵耕读”,造就了一大批乡贤名士;神秘古朴的水书,记载了水族悠远沧桑的历史;猴场、丙安等红色小镇,见证了红军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此外,贵州“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八音坐唱、苗族飞歌、白族踏歌、土家族山歌等,传递着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姊妹节、芦笙节、牯藏节、火把节、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近年来,贵州立足资源优势,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为旅游品牌,打造文旅融合升级版。

项目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抓手,近年来,贵州谋划了一批文化产业园、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如修文阳明文化产业园、中国(遵义)酒文化产业园、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等。

贵州还加强文化品牌塑造,培育了“贵州侗族大歌”“多彩贵州风”演出、黔东南州原创舞剧《蝴蝶妈妈》、茅台百年大戏《天香》、安顺大型实景演艺《大明屯堡》、“神秘夜郎”“八音坐唱”“万人反排木鼓”等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了民族盛装仿真人偶、黔尚品刺绣围巾、苗族图腾马克杯等特色旅游商品。

过去5年,“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化旅游品牌愈发深入人心,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0%、30.8%。

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的土壤。贵州全省有545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13个村寨入选中国民族特色村寨,成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资源、最大特色和最大资本。

贵州精心筛选宜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村寨,从规划、项目、建设、经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确保“宜游则游”的村寨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在此过程中,贵州积极挖掘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山地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和研学旅行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突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本土品牌。同时,着力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深度开发森林徒步、河谷漂流等体验性旅游活动,提供溪畔垂钓、农事感知等旅游项目产品,培育采摘篱园、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充分发挥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00个小城镇、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鼓励和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拓宽增收渠道。

“编织这样的一个工艺品,他们能获得100元的收益。现在,我们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90后人大代表杨昌芹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上,分享了赤水竹农通过竹编特色工艺旅游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侗族大歌唱起来,侗家生活好起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借助侗族大歌的牌子,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培养旅游骨干人才,成立侗族大歌合作社、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让文化“变现”,让旅游发展风风火火。全村办起了20多户农家乐、歌堂旅馆,130多户人家依靠旅游致富,建起了漂亮的新瓦房。2014年至2017年,全村共有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1人实现了脱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成旅游工艺品,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乡村山居变成民宿……文化旅游拓宽了村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

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从江岜沙、播州花茂村、平坝天龙屯堡、盘州娘娘山景区、万山朱砂古镇等一个个贵州乡村文旅IP,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引领者,影响力辐射周边村寨。

目前,贵州“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如群星闪耀,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群众受益、乡愁味浓的文旅发展之路。

王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