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之力 筑未来之梦
——改革开放40年成都市金堂县交通建设巡礼
沃野平畴筑通衢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40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40年;也是金堂交通飞速发展的40年。
改革开放初期,金堂县公路里程仅499.6公里,而今4475.8公里,增长近10倍,县城、乡镇、建制村和组(社)通畅比例达100%,公路以3.87公里/平方公里的密度覆盖全县,远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9月7日,在全国“四好农村路”管理现场会上,金堂县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国117个县、四川省6个区市县之一。10月30日,四川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上,省政府向14个第二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授牌,金堂再获殊荣。这两个沉甸甸的牌匾,是金堂交通人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走进今日之金堂,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沥青混凝土公路雄伟壮观,翻山越岭,蜿蜒多姿;一条条农村路盘旋而上,两旁的绿树与鲜花,生机盎然,壮美如画。沃野平畴筑通衢,顺畅交通泽桑梓。
座座新桥连万家
40年,如果说金堂交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话,那么,一座座新桥的建设,就是这巨大成就的闪亮明珠,绽放在千里交通线上。
40年前的1978年,由金堂县交通局(原县公交局)设计、原云合公社组织修建的全长108米的云合大桥,成为金堂县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第一座“民工建勤”大型桥梁。虽然,现在看来不那么显眼,但几十年来,一直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到了1992年,“两路一桥”的建设,正式翻开了金堂交通建设的新篇章。“两路”是指赵淮路和成环路,“一桥”是指毗河大桥,都是从1992年开始建设,到1995年基本建成的。12米宽的赵淮路、14米宽的成环路和40米宽的毗河大桥建成后,成为上世纪90年代金堂交通建设的“大手笔”。1995年之后,唐巴路绕城一期等多条道路也相继开建,使得金堂的交通条件开始了量的变化。紧接着,毗河二桥、毗河三桥、北河二桥、盘龙寺大桥,还有正在兴建的工农大桥……座座与金堂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大桥,如道道彩虹飞跨河流山川,连接着千家万户,勾画出金堂交通的美丽图景。
条条大路通幸福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的40年,是金堂交通与时俱时、飞速发展的40年;是金堂交通人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拼搏奋进,开拓创新的40年;是金堂交通事业由量变到质变,提档升级的40年。
这40年,金堂公路里程增长近10倍,1995年年底全县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199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04年提档升级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2017年更是实现了组组通。金堂县交通局建管科负责人无比自豪地介绍道。
目光转回到2009年,金堂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勾勒出金堂未来发展的交通建设宏伟蓝图。经过科学分析论证,做出了3年投资100亿元、开展交通大会战的重大决定,一条起于德阳广汉市和金堂县官仓镇交界处叶家店,穿越金堂境内的官仓、栖贤、三星、赵家、淮口等12个乡镇,止于金堂与资阳市乐至县交界处的螺丝垭,全长70.14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的金堂大道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经过多年的建设,金堂大道将于今年年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线贯通。金堂大道的全线贯通,不仅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数十万群众的生产生活。从2009年到现在的“黄金十年”,金堂举全县之力修建了足以载入史册的金堂大道,全县干部群众无不为之振奋和自豪。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目前,全县已通高速公路3条(另有1条在建),建成对外通道7条,极大提升了直通成都中心城区的能力;县域内建成“十字交叉”骨干道路2条、“干支相连”乡镇连接线18条,实现了乡镇与县城、与主骨干道路、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疏通加密村组道路、产业道路、旅游道路等2430公里,建成扶贫道路325公里,实施县乡村道安保工程56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060公里……条条大道,纵贯东西南北,串起千家万户新幸福。
轨道交通新梦想
迈入新时代,金堂交通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交通之力,建幸福之家,筑未来之梦。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迈入新时代,80万金堂人民期盼地铁早日修到金堂,这将是金堂交通建设史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更是全县人民心中的交通梦想。地铁,将使金堂交通迈入崭新时代,金堂,期盼地铁时代早日到来。
张林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