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教育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28日 返回该版首页

走进巴蜀悠远的时光

苗地


走进巴蜀悠远的时光

倪瑞新


一道险峻高山,一片广袤平原,一脉长江支流,孕育了巴蜀文化。巴山雄壮巍峨,造就了民众的坚毅筋骨;蜀地沃野千里,带来了丰裕富足。古时碍于交通的限制,中原人对于巴蜀往往持有标签似的印象,被咏叹最多的反而是路远道艰。巴蜀文化因而显得遗世独立。

广义来讲,远古“资阳人”创造新文明,标志着巴蜀文明的起步。今天考古发现的三星堆在那之后不远。博物馆中奇异的面具服饰,天马行空的祭祀用品,大大小小的象牙,无一不在揭示古蜀文明的独特性。青铜斑驳中,敞亮天顶下,着奇装异服的生民率性而舞,壮观!王国的兴盛与骤衰为后世留下不解谜团,而举世震惊的高超工艺亦是古蜀文明镶金的盔甲。

战国时期,李冰为蜀郡太守,这位遥远得看不清面庞的实践科学家,浚理,消灾,滋润,灌溉。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涛涛江边。他的清泉米粮的理想,造就了都江堰。

这样一个绵延两千年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仍关系着上亿人的生计。四川本旱涝无常,却因有了都江堰,这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入川出川的千古华章。

都江堰是巴蜀文明的转折中枢,而距离这水利工程不远的青城山,则总结了都江堰调解自然之哲学。

青城山乃道教圣地,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旨在以柔克刚,与世无争。都江堰的水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无垠绿野,硕果累累,可谓是模范教义。四川在历史长卷中,往往处于被动和防守状态,“是故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而闲缓与繁荣确是成都的一体两面。道教之道亦水之道,天人之道,巴蜀之道。

所以说来到四川,“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李冰之后,还有个蜀郡太守谓之文翁,文翁开办了中国首个官办学堂,自此蜀地学风大盛,算是这里人杰辈出的渊源。

成都的琴台路很有名,歌颂的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司马相如是四川首个全国闻名的大才子,善于作赋,词藻华丽,歌功颂德。他后有哲学大家扬雄,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两人大赋中,忧国忧民情少,大抵与汉时社会安定顺遂有关。

而至唐宋时,诗歌的发展使蜀地涌现更多的大文豪。李太白常道“行路难”,却始终浪漫行进;浣花溪侧草堂里,潦倒杜甫借景悲国。苏东坡临赤壁,吟唱“大江东去,千古风流”……

直到现代,仍有不少文人出自四川,无论是“中国的良心”巴金,亦或诗文大家郭沫若,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面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让人不禁欲问“为什么”?

江浙多出才子进士,而古时名动一方的大文豪,不少与巴蜀关系密切。

为什么?

不难解答。从遥远的三星堆开始,巴蜀的独特性便得以彰显。而这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高山屏障下的平原,宜人的气候、环境使文明早早诞生,不便的交通又使其不易被外界同化。巴蜀文明自始便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在中华土地上三足鼎立。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巧妙保留了自身的特性,散发出强大的魅力。

那这特性是什么?

巴蜀文化的精髓,在于平和不争。从延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到蜀都锦城的浪漫诗歌,从天生防御的地形,到历久犹存的文化。我想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平和不争。也许是地形的障碍,四川有战争,但是较少,人们更醉心于商贸而非攻伐,蜀地经济总能快速崛起。

成都与成都休闲之风,抑或来源于此。

穿梭巴蜀文明中,无限风光来眼前。这包容而独特的文化,始终在西南版图上熠熠生辉。而其雅致悠然的气质,也必因源远而流长。

(作者系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