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教育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28日 返回该版首页

威远“袖珍小学” 一位老师守着三个娃

四川基层教育


威远“袖珍小学”

一位老师守着三个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基层村小无私奉献。在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船石小学校就有这样一名乡村教师——谢洪鑫。46岁的谢洪鑫1991年从威远师范校毕业后,先后在连界镇云连小学、天星村小任教,2013年来到船石小学。近日,我们跟随着谢洪鑫的脚步走进了这个只有三名学生的村小。

清晨到学校准备教学

一大早,谢洪鑫就来到了这个她最熟悉的地方——船石小学校。学校坐落在距离连界镇几公里外的山坳里。如果不是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所学校是很难找到的。

推开铁门,看见两排白墙平房左右分布。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儿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也没有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因为这里只有四个人,老师谢洪鑫和三名学生。

谢洪鑫告诉我们:“原来这个学校人还是很多,人最多的时候开了五个年级,后来交通发达,学生都出去读书了,人就越来越少。”学校共有六间教室,如今只有一间还在使用。三个学生,一个老师,小小的教室却显得冷清清的。尽管如此,谢洪鑫讲课依旧认真,学生们听得专心。

1991年,谢洪鑫从威远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2013年,由于船石小学校缺少师源,她就义不容辞地来到了这里,一干就是6年。

6年来,学校只有谢洪鑫一名老师,她一个人兼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所有学科。为了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直到今年9月,上级学校云连小学才安排了3名音美体专业教师每周至少来这里走教一次。

谢洪鑫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在哪个学校,都应该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教书,哪里有学生,就要坚持教下去。”

近年来,学校条件逐步改善。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人口越来越少,船石小学校学生也越来越少,到今年全校只有3个学生。在这里,很难听到琅琅读书声。但身为教师,谢洪鑫的教学依然如故,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她没有请过一次假,没有让其他老师代过一天课。

坚持多年与学生同吃饭

由于两名学生的家住得较远,学校统一安排隔壁的农家乐送餐,解决吃饭的问题。每天中午,都能看到谢洪鑫和学生坐在课桌上吃饭的场景。

在谢洪鑫的3名学生里,有一位叫李杭隧的学生,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因智力障碍,刚读书时很多学校都拒绝收他,直到来到船石小学。为了照顾他,其家人也搬到了学校空教室就住,同时也方便看守学校。

在学习上,李杭隧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如其他孩子,这个时候谢洪鑫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一遍又一遍。这6年来谢洪鑫对李杭隧的照顾,李杭隧的家人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李杭隧的奶奶告诉我们,谢老师是个好老师,从不嫌自己孙子笨,也不嫌他们穷,她总是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中午吃饭时,我的饭不够,谢老师都会把她的分一些给我,还把肉挑给我们吃。”学生李杭隧说,他有一次受伤,谢老师还替他换药。而他们在学习上有不懂时,谢老师也不会责备他们,总是耐心地讲解。

“走教”老师

每周进村教音体美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起,连界中心校的音乐教师林芝宇和云连小学的美术老师吴恒毅、体育老师熊国强开始到船石小学“走教”,每人每周到船石小学上两节课。“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连界镇中心校校长黎勇说,让学生们接受专业的音体美教育,利于孩子们的兴趣和思维培养,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成长。“此外,也算是为谢老师减轻负担,她一个人包班教学太辛苦了。”

如今,两个月过去,老师们看到了3名学生在音体美方面的进步,也感受到了他们性格越来越开朗。“确实有进步,性格也更开朗了。”看到学生们更好地成长,谢洪鑫也十分高兴,在她看来,“走教”老师的到来弥补了她在音体美方面对孩子们的“亏欠”。

不忘初心 坚守乡村教育

明年,谢洪鑫的三名学生都将毕业,前往镇上念初中,朝各自的理想前行。谢洪鑫说,如果村小还能招到学生,她还将继续守在这儿。面对这个三尺讲台,谢洪鑫表示,只要有求知的目光,就有她坚守的身影。农村孩子虽出生农村,却也渴望书香。

谢洪鑫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教育事业贡献的初心,6年来坚守村小,肩负起3个孩子的求学梦,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一片赞誉。

黎勇说:“谢老师是村小教师的代表,在村小工作条件艰苦,每天早出晚归,教学任务繁重,一个人要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学。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谢洪鑫的多年坚守,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她把希望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正是万千像谢洪鑫一样,默默无闻坚守在乡村三尺讲堂的教师,才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希望,撑起了祖国万千农村学校的一片蓝天。潘皓 刘桂莲 姚永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