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乡村织纵横
畅通发展“大动脉”
□程聪 本报记者 汪美山
“还记得十五年前,村里未通公路,离开家乡时,深一脚浅一脚,记忆犹新。”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大干溪村村民朱继海说,那些伤心事,一直堵在心上,久久不能释怀。
寒冬时节,凉风阵阵,却挡不住游子归家的心。兴隆乡渔池村苟在东开着轿车停在村口不由感慨,“变化太大了,柏油路进村,又平又宽,安全且舒适。”
大巴山腹地的通江县,既是秦巴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三区”叠加的典型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昔日弯曲泥泞的小路,变为平整宽阔水泥路、柏油路,让许多像苟在东一样的村民,往来更便捷。农村公路纵横延伸,勾连互通,为山乡带来巨变。
“出门爬坡上坎,卖粮肩扛背驮。”空山镇青龙村村民朱以忠张口就来的俗语,更揭示了通江交通环境的恶劣。空山镇距离通江县城110公里,青龙村据空山镇场镇28公里,长久以来,偏僻、封闭、贫穷,曾是这里的标签。七年前的一个夜晚,因不通公路,朱以忠妻子生小孩,邻居用自制的担架将其送往镇卫生院进行剖宫产,抬了两个多小时还未到医院,最终因大出血不幸丢了两条人命。
“我们村在2015年才修通了村到镇的水泥路,通路那天村里不少人留下了眼泪。”朱以忠说。
同样因不通公路吃尽苦头的还有长坪乡勇山坡村的李居生。李居生喂养了4头猪,作为家里的经济产业,充满了满满的希望。在路未通以前,靠人力才能背下山卖,一次背猪不幸摔断了腿,留下了后遗症。“要是通了路,也不会落下这病根。”李居生指着受伤的腿说。
2016年,在外多年的朱继海回到了家乡。他惊喜地发现村里有了新变化:“村里新铺了水泥路,又宽又平,直接通到了聚居点。更幸福的事,家乡也在修高速,预计2020年全县贯通。”朱继海兴奋地说,到那时车可一路飙到家门口,畅通无阻。年底村委换届,朱继海全票当选为村主任。
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通江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在充分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同时,采取政策资源捆绑投入、市场资源滚动投入、社会资源吸附投入、民生资源捐赠投入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化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在全县开展交通大会战,以县域为中心、省县道为主干线向各乡镇、村(居)延伸织密公路网。目前,该县有过境高速1条、国道1条、省道6条、县道11条,公路总里程达7428.4公里。
路通则百业兴。2018年国庆节,空山镇迎来一批批游客。客人在饱览山水风光后,顺便购买了“空山土豆”“通江银耳”等土特产品。
“土豆、核桃等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一天可买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村民乐开了花。”朱以忠说,路通了,聚了人气,村民们都有了精气神。
在勇山坡村,李居生也感受到村里道路的变化。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他从山顶搬下山腰,修建起了两层楼的小洋房,还在门前培植了鸡冠花。
产业园围绕公路转,公路围绕产业建。“通江县围绕‘构建大交通、畅通内循环、织密基础网’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最后一公里’。”通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旭辉说,目前通江县投资93.6亿元,实施重点交通项目41个,按照“升级干线,构建环线,打通节点,连接乡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部署,道路网络持续完善,不仅破解了出行难问题,也让产业得到持续发展。诺江镇新华村一条13公里环线串起果花苗基地,不断改善的村居环境,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