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5版:文学抒苑
内容详情 2018年08月24日 返回该版首页

随你去登大瓦山

随你去登大瓦山

李定林(四川泸州)


摆在我桌前的是税清静先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瓦山》。

    很多年没有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最不喜欢去读。一是形象思维差,把握不住,归纳不拢,读了也不知所云;二是长篇太长,常常是读到后面又忘了前面;三是即使读了一些精彩的片段故事,也不知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到那里。所以,很少认认真真读完一部长篇小说,特别是那些外国名著。当然,那些短小精悍的名篇我还是喜欢的,包括现代和当代文学中的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作家的作品。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陪同四川省作协税清静先生一同到古蔺采风,为清静先生下一部大作——描写乌蒙山扶贫攻坚题材长篇小说收集素材。通过一周时间的陪同采访和交流,我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有了一些新的感性认知。清静先生说:“写小说,就像调理一碗精制味美的面条,汤宽油大臊子多,还要酱油麸醋姜葱麻辣,样样来点才有滋有味,让人吃了还想吃!”他回成都后,又专门给我快递了一本他的《大瓦山》来。惊喜之余,我也急切地读了起来。

    一字字一句句,认认真真读完之后,十分感慨:这不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亲历的身边的真实现象的再现吗?身为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人,那时我还只是个刚入校门的学童,但对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已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识别能力了。常常带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哪里热闹往哪里跑,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品味《大瓦山》之后,又唤醒了我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感触更为深刻!

    清静先生的长篇小说《大瓦山》,是以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乐山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北岸的大瓦山为背景。在那个有着“东方诺亚方舟”之称的大瓦山,曾经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世世代代都有彝族人居住于此。红军的“彝海之盟”开启了彝汉融合的新时代,打开了神秘大山的门户。

    《大瓦山》描述了大瓦山近百年时间的历史变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清静先生笔下,尽管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世代居住在此的彝族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饱饱满满,有血肉有生活。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和情景交融的生活色彩的描述,使作品饱含时代气息,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瓦山》是税清静倾心创作的一部地域气息十分浓厚的作品,寻着主人公艾祖国的线索,我一步步走进了神秘的大瓦山。

    从零开始,就像一颗亮铮铮甜蜜蜜的葡萄摆在了我面前,吃了第一颗,接着就想吃第二颗,后面的四十八个章节,犹如一粒粒葡萄,串成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起承转合,引领着我一步步在大瓦山的乱石山路上艰难的登攀。对发生在主人公和其他人物身上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惊心动魄,情趣盎然,生动具体。通过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大瓦山人所有的风俗民情便一览无余。跌荡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读到动情之处,那幽默风趣的语言,又使人开心解颐,真能抓住读者的心。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有时甚至觉得悲悯情同,欲哭无泪。这样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不得不读下去,走下去,一直登上大瓦山顶,看到最亮丽的星光,让最美丽的风景在人们的心中长留。

    《大瓦山》讲述的故事,如果没有那里居民的奋斗和与大自然抗争的故事,没有那里的群众口口相传的经典,没有那里雄奇而秀美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风,就不可能有《大瓦山》的精彩。

    《大瓦山》是大瓦山一幅壮美的风景风俗画卷,是彝汉人民从贫穷落后到富裕繁荣共同奋斗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中国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