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5版:文学抒苑
内容详情 2018年08月24日 返回该版首页

继和尚


继和尚

红狼(四川成都)


继和尚不是和尚,是他的小名。

    继和尚在我们秦家塆并不是不招人待见,而是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闷墩儿,哈戳戳的,做事不动脑筋。

    说实话,要不是去年冬天,我们秦家塆一伙劳动力,把我们秦姓家族的一口古钟从山上往下抬,我在视频上看到那个额上有疤痕,头顶头发稀疏,快满五十岁的男人,我还真把他忘了。看到他抬着古钟实打实地流着汗水走在前面,我方才记起他是继和尚。那一刻,我很是感动。

    继和尚虽然出生在我们秦家塆,但他并不姓秦,而姓贾。至于他的大名叫啥,我已记不得了,反正从小我们就叫他的小名。听老辈子说,土改前,他爷爷用一副箩筐把他爹兄弟四个挑在肩上,带着他奶奶,一路逃荒到秦家塆,经秦姓族人的许可,在一座名叫玉皇观的寺庙里住了下来。为了养家糊口,他爷爷便给人做长工,他大伯七八岁的时候给有钱人家放牛,他爹十一二岁的时候便跟人家学盖匠(从事瓦房顶上盖瓦的手艺),以此为生。直到土改后,分了房屋和田地,他们才算真正地在秦家塆扎下根来。虽说后来他爹和几个叔伯都分家门立家户,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但四兄弟就有三个没有读过书,他大伯、他爹和他三叔都是文盲。一次,他爹从公社供销社扯了几尺白布回来,在路上,别人问他花了多少钱,他回答说“三角三的白布你自己算嘛”。从此在秦家塆留下了这个笑话,大人小孩都爱拿这句话开他的涮。

    继和尚他们这一代跟他爹那辈一样,也是四兄弟。继和尚好像出生于六十年代末,排行老幺,只上过三年小学,因患有癫痫病而辍学。他额上的疤痕,就是小时候发病栽倒在火塘里烧伤留下的。

    八十年代初,那时我正在村小教书。那年,他大哥还没有结婚,他们家的房子遭火灾,三间瓦房烧了一半,后来他们在政府的关心和邻里的帮助下,将烧毁部分重建和修缮好。大概是九十年代中期,他们家另选址又重新建了几间新房,虽然不同于现在的楼房,而是砖瓦结构,但足以让他们一大家子住了。至于他继和尚是啥时候跟他爹学盖匠的我就不清楚了,或许是在我离开老家以后,反正听说他在农闲时到处给人家盖房瓦,从没有外出打过工。他大哥就是因为在外面挖煤而客死他乡,连尸骨都没找回来,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他们的新房建起来的前后;他三哥先天智障,至今未娶,跟着他八十多岁的爹娘一起生活;而他,也是四十好几了才娶了一个智障女人,先后给他生了三个女儿,而天生脑瘫的大女儿早早地就夭折了,二女儿也因小时栽倒在火塘里被严重烧伤毁容,成了一个残疾人。幸好有国家照顾,他爹娘享受国家高龄补贴,他三哥有民政补贴,他家的两个残障人员,也有民政补贴。不然,他们的日子还真不过好。

    “幸好有继和尚这根顶梁柱。”那天在秦家塆微信群里,有人这样说。

    我之所以在群里向大家了解他的近况,是因为他一个外姓人对我们秦姓家族的事那么上心。大家都说,他是主动要求去抬古钟的。他们还说,你不要看他穿着不讲究,这几年发了,光存款都有十多万呢,借给邻村某某五万元,连条字都没有让对方打,“你说他闷不闷?”

    我说他有没有出去打工,一个普通农民哪来那么多钱呢?

    他们说,这么多年他很少发过病了,他给人家翻盖房瓦,按间数计价,买了一台旋耕机给人家耕田,按亩数收费;同时,还养鱼养鸡做些小生意。说他现在是秦家塆挂得上号的有钱人,前两年买了一辆二手摩托,大凡走人户、赶场,他都把他婆娘娃儿拉上,在硬化的村道路上跑得飞叉叉的。只是他没有啥文化,不太会说话,叫人的时候也分不清个高低辈分,直呼人家大名。不过呢,他心不坏,做事也直道。

    今年正月初三,我在老家见到他时,我们正在外面太阳坝里摆龙门阵。他依旧穿的那身抬古钟时穿的衣服,头顶固然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左右耳朵上都别着一根烟,手上还燃着一根,而夹着烟的手,还用拇指和中指在往嘴里嗑瓜子。他一见到我就先哼哼地笑两声,这笑声完全是从鼻孔里出来的,然后问我:“秦风也回来的?”算是给我打招呼。

    我妈很不高兴地斥责他说:“继和尚,莫教招(音,方言,意为教养),哥不叫哥,大名小字的!”

    他不开腔,涎着脸傻笑。

    我忙对妈说:“没关系的,妈,名字就是拿来让人喊叫的嘛。”嘴上说着,随即将一根烟递给继和尚。

    继和尚慌忙将手上的瓜子连同快要燃尽的烟头扔了,再在身上擦了一下手,用双手捧着我递给他的烟,脸上的笑有点僵。

    这时就有人问他池子里还捞得到鱼不,他却反问人家:“哼哼你要多少嘛?”

    “你继和尚,话都不会说,直杠杠的!多罩不住哟,老子二天整个药给你全部闹死!吆喝。”那人嘴里骂道。

    “哼哼,闹死。”继和尚不置可否地哼了两声,然后又点上我给他的烟。

    另一个瞟了他一眼,很是不屑地说:“你继和尚,借给别人那么多钱,连条子也没有给你打一张,人家二天不认黄你咋整呢?闷戳戳的。”

    “关你屁事,你们扯常(方言,经常的意思)在说那话。总要相信一个人咯。”继和尚回敬了一句。说罢,他已将烟叼在嘴上。